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活躍時期,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率明顯上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第12周(2025年3月17日—3月23日)數據顯示,門診和住院病例中新冠檢測陽性率持續走高。世界衛生組織(WHO)2025年3月發布的全球變異株監測數據也指出,LP.8.1與XEC等變異株已成為主流,傳播力增強,免疫逃逸能力提升,全球多地疫情有所反彈。
面對持續進化的病毒和不斷增長的感染風險,公眾尤其是新冠重癥高風險人群需保持關注,做好科學防護、早期識別和及時干預。
高危人群重癥風險高,需盡早接受抗病毒治療
依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具有以下特征或基礎疾病的人群,發生新冠感染時住院和死亡風險更高,是新冠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包括:大于65歲,尤其是未全程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者;有心腦血管疾病(含高血壓)、慢性肺部疾病、 糖尿病、慢性肝臟、腎臟疾病、腫瘤等基礎疾病以及維持性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肥胖(體質指數≥30);晚期妊娠和圍產期女性;重度吸煙者。
新冠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人群在感染新冠后,發展為重癥甚至死亡的風險明顯高于普通人群。
研究顯示,在病程早期接受抗新冠病毒藥物治療能加快病毒清除,降低病毒載量和重癥風險,同時還能降低長新冠發生風險。如果有合并基礎疾病,是新冠重癥高風險人群,一旦出現咳嗽、咽痛、肌肉疼痛、發熱等癥狀,應及時篩查新冠,確定感染新冠病毒后要第一時間就醫。
新冠病毒的變異主要集中在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參與病毒進入人體和變異逃逸的關鍵環節,很多新變異株的改變主要歸因于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變異。3CL蛋白酶特異性抑制劑針對的是新冠病毒靶點3CL蛋白酶,該靶點為新冠病毒復制的關鍵,因此感染后使用該類藥物可有效保護患者。
多項研究證實,3CL蛋白酶特異性抑制劑對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慢性病患者等重癥高風險人群,能顯著降低新冠相關住院和死亡率,且中位轉陰時間僅為3天。因此60歲以上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如腫瘤患者)、慢性病患者(如慢阻肺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重癥高風險人群一定要選擇具有明確循證支持能減低住院和死亡風險的進口3CL蛋白酶特異性抑制劑藥物。
防重癥、防并發癥,及時干預是關鍵
除新冠本身外,重癥患者還面臨繼發感染的多重風險。數據顯示,重癥新冠患者合并肺曲霉菌感染的比例高達34.3%,接受有創通氣者更高達37.2%,而病死率則超過70%。
此外,新冠患者的繼發細菌感染率為18.4%,其中60%以上為耐藥菌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和鮑曼不動桿菌為主要致病菌種,且新冠流行期間,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的檢出率為疫情前的3倍。
面對持續演化的病毒和復雜的并發感染風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張福杰教授表示,合并基礎疾病的人群,是新冠重癥高風險人群,一旦出現咳嗽、咽痛、肌肉疼痛、發熱等癥狀,應及時篩查新冠,確定感染新冠病毒后要第一時間就醫。
新冠病毒并未遠離,尤其在季節轉換之際,病毒傳播與疾病疊加的風險顯著上升。重癥高風險人群應提高警惕,在日常生活中繼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做好防護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減少不必要的聚集等。出現相關癥狀后主動篩查、早診早治,及時阻斷疾病進展,是有效防控的關鍵。
在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只有通過科學認知和持續關注,尤其加強對重點人群的保護,才能有效應對新一輪的感染風險,筑牢公共健康的防線。
瀟湘晨報記者任彎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