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2025年3月29日,北大國發院與人民郵電出版社聯合舉辦“人工智能時代法商年會”暨國發院“商學共創日”活動。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副院長、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南南學院副院長黃卓教授的演講整理。
中國經濟的新挑戰與特征
中國經濟長期的挑戰包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即從以要素投入拉動的增長轉變為創新驅動的增長。
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為嚴峻,目前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1%,已達到國際標準界定的中度老齡化社會。
在經濟結構方面,我國居民消費在GDP中的比重仍然偏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20余個百分點的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的失衡。
此外,國際地緣政治和外貿環境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
中國政府和人民一直清楚這樣的挑戰并積極應對,尤其是2024年9月以來,政策方向進一步確認和加碼。自2025年起,中國經濟,無論是在宏觀經濟、資本市場還是科技創新領域,都出現了更明顯的積極信號。
第一,自2024年起,國家開始全面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即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2025年1月,我們國發院與上海東方衛視曾聯合舉辦中國首屆科創春晚,我在活動中向全國的科創企業家朋友們推薦的圖書就是我們國發院教授團隊共同撰寫的《新質生產力》。春節期間,宇樹科技機器人、Deepseek的發布,進一步證明中國的新質生產力已經開始涌現。
第二個重大變化是中國經濟和企業界迎來新的全球化階段。這一階段可追溯至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發起的貿易戰,后來拜登政府對中國科技領域實施“小院高墻”的遏制政策,到特朗普再次上任,全世界已明顯感受到由此引發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正逐步加重。
第三,技術變革正撲面而來,尤其是以ChatGPT和中國的DeepSeek為代表的新技術,預示著人工智能浪潮的臨近。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在哪里?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市場新空間——出海
第一個發展機遇與我國外部環境緊密相關。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開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從1978年到2021年,我們積極吸引外資,在國內投資建廠,并開始出口產品。這一時期可概括為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出海。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中國經濟開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我們向國外學習技術、管理經驗以及各種標準。這一階段可總結為中國產品的出海,讓全世界看到中國制造的產品。
2008年以后,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和資本出海,出現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品牌。
自2023年起,中國的企業和產能全面出海,這標志著中國經濟首次全面出海。這一階段呈現出新的特征:
第一,中國經濟已成為一艘巨輪,制造業在全球占比已達到35%,對外直接投資的全球占比達到12%。當中國經濟這艘巨輪遇到全球化的巨浪時,將碰撞出什么樣的機遇?借用幾年前一部熱門電視劇的臺詞來形容:“風浪越大,魚越大。”
第二, 在新形勢下,我們見證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的轉變。我國企業不僅開始對外投資建廠,而且沿著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向上攀升,在某些領域已經取得了技術上的全球領先地位,甚至開始制定行業標準。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板為代表的新三樣產業中,我國遙遙領先。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拉動了中國汽車出口量躍居全球首位。寧德時代在全球動力市場連續八年保持第一,而三一重工在海外建立了燈塔工廠,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個海外智能制造基地。
第三,全球外貿環境日趨復雜,世界各國開始關注中國的產能問題。2024年美國前財長耶倫訪問中國期間最關注的議題,就是產能過剩。當時耶倫還來到我們北大國發院,與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
參與這一輪出海的,還有我國的數字基礎設施和行業標準。我國在物流、倉儲、快遞等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已經走向世界,順豐在東南亞建了自動化倉儲系統,而菜鳥全球物流樞紐已覆蓋90多個國家。我國的高鐵也正向海外延伸。2023年,中國高鐵海外第一單——雅萬高鐵正式通車。
此外,我們還開始對外輸出商業創新、經營管理模式,以及中國特色的文化和消費模式。例如Shein、Temu、TikTok等APP,中國式短劇(Realshort),2024年甚至出現了國外網紅轉戰小紅書的插曲。2024年,中國本土出品的游戲《黑神話:悟空》的全球銷量達到2800萬份,海外市場占比達到20%。2025年年初,動畫電影《哪吒》已躍升為全球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也是全球票房第五高的電影。我們的新消費茶飲品牌蜜雪冰城已開設4.6萬家門店,成為全球最大的現制飲品企業,其海外市場占比已達10%。最近,該品牌在港股上市,獲得了投資者的熱烈追捧。
在這一輪出海中,我們有很多新的優勢。
一、帶著科技的翅膀出海。我們已經構建了更為強大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在云計算、AI、物聯網等領域的領先優勢將持續轉化為企業出海的動能。自2025年起,中國企業在AI與商業模式結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AI驅動的智能物流、跨境支付、個性化消費等商業模式,將繼續成為中國企業差異化競爭的核心。
二、從性價比認同轉向品牌認同。在這一輪出海中,通過本土化設計、文化融合,以及高附加值服務,中國品牌進一步升級,從強調產品性價比轉向注重情感認同和生活方式輸出。同時,全球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知正從消費品擴展至高科技產品。
三、全產業鏈協同出海模式。我們正加速構建全球化供應鏈網絡,努力實現從單一產品出口向產業鏈深度整合的轉變。在此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中國主導、全球協作”和“國企基建、民企生產”的產業生態系統。
四、通過第四次出海重塑中國經濟的商業生態。實際上,回顧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每一次出海,我們不難發現,每當中國經濟與全球化進程融合時,最大的受益者始終是我們自己。
技術新空間——AI與AI+
自2022年末OpenAI發布ChatGPT以來,全世界都感知到人工智能技術已跨越奇點,進入了新的階段。2025年年初,中國DeepSeek的亮相再次震撼了世界。AI時代真的要到來了。
AI究竟能為經濟和商業領域帶來哪些機遇?
第一,催生以AI為核心的新產業,涵蓋從上游的算力、芯片、服務器、數據中心、算法,到數據要素市場的建設,直至AI的應用。這將是一個全新的、高速增長的產業。
第二,AI為傳統產業賦能,即AI+,用AI推動各類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的創新。2025年被許多人稱為AI應用的爆發之年,越來越多以AI為驅動的產品或商業模式正在涌現。我們北京大學也積極運用AI技術,推出了數字服務產品。
第三,AI提高人和整個社會運轉的效率。AI對服務業、對個人生產效率、政府公務和社會組織協調效率,尤其是對制造業、機器人等產業生產效率的提升都將發揮重要作用。這將對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長期增長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當然,這一進程也伴隨一些挑戰,這亦是我們國發院作為國家高端智庫所關注的。例如,AI技術對勞動力市場的潛在沖擊是我院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AI技術引發的新技術治理及相關法律問題,也是法商界所關切的焦點。
AI領域的競爭已上升為中美兩國科技較量的制高點。中美兩國在大語言模型的開發上齊頭并進,均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盡管我國在算法和頂尖芯片領域略有劣勢,但我們已開始擁有自主可控的芯片產業鏈。在算法領域,我國所擁有的頂尖科研專家、相關專利和算法等,總體上與美國水平相當接近。在數據方面,國家正大力推進數據要素市場的建設,促進數據的合法合規使用。應用層面是我國的強項,把AI技術與應用場景相結合,我們已展現出顯著的優勢。
2025年年初,DeepSeek出現,這給中國AI產業乃至整個科技行業帶來了重大影響。我們將其命名為“DeepSeek時刻”。DeepSeek用的是自己獨創的技術,其性能與全球頂尖的大模型十分接近,而且主打開源和極致性價比,打破了中國AI發展過程中在算力方面的瓶頸。DeepSeek的核心團隊由一群中國青年學者構成,包括一些剛畢業的博士和碩士,這無疑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年輕一代的創新實力,也獲得了眾多科技專家及頂尖科技企業的高度評價。上線之后,DeepSeek的用戶數量在短短一周內超過了一億。其創新技術顯著降低了大模型訓練對算力的需求,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科技平權,一方面導致以英偉達為代表的國際芯片巨頭股價暫時下跌,另一方面這些科技巨頭在發布頂級芯片時,開始普遍將DeepSeek作為衡量其性能的標桿之一。
DeepSeek的問世不僅標志著AI領域的關鍵時刻,也象征著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時刻。原因在于以下幾方面:
第一,DeepSeek改善了全球人工智能的行業生態。過去,人工智能行業受到算力的限制,諸如英偉達這樣的芯片公司獲取了整個行業的大部分利潤,這對行業發展是不健康的。而DeepSeek提供了另一條技術發展路徑,使得行業發展更加平衡。
第二,DeepSeek推動了中國人工智能應用的爆發。從各級政府機構到央企,再到國家各類算力基礎設施,均開始接入DeepSeek,并探索如何將DeepSeek和其他大模型與各行各業進行融合,以期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第三,DeepSeek的出現促使全球資本市場對中國科技企業進行資產重估。
第四,杭州科技六小龍涌現。除了DeepSeek,我們還看到宇樹科技的機器人登上了2025年春晚,也了解到杭州六小龍在大模型和機器人之外其他科技領域的成就。最近,中國光刻機也開始嶄露頭角。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公司給世界帶去震撼。
企業家如何迎接AI機遇?
企業家應如何迎接AI時代的增長機遇?最重要的,企業家要增強對AI的認知,提升自己的AI領導力。企業家需要以前瞻性思維去洞察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技術特性,并探索其與我們所在行業的融合方式。企業應著手制定AI戰略,將其納入核心戰略與整體目標。無論是科技型企業,還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等傳統產業同樣能夠通過AI提升生產效率,實現降本增效。
當然,這個過程并不容易。我了解到,有企業家在接觸DeepSeek后很激動,試圖通過接入大模型來替代部分原本由人完成的工作,但最終發現并不現實。要做好人工智能與應用、場景及產品的有效結合,我們必須致力于提升用戶體驗,并挖掘出用戶的真實需求。
企業在內部也能夠有效運用AI技術降本增效,例如通過AI輔助營銷和企業決策。同時,AI技術的運用也能為員工賦能。在新的時代,可能會涌現出一批擅長運用AI技術的“超級員工”。此外,組織單元也可能越來越小。假設以往一個團隊需要數十、上百人,現在可能僅需少數幾個“超級員工”和AI的輔助即可。因此,企業需要打造能夠讓人和AI進行協同合作的組織。
最后,企業家需要積極學習AI相關的知識,作為企業的AI領學人,帶領企業加入AI商業生態。
整理:白堯 | 編輯:王賢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