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從“下鄉上山”到“上山下鄉”的歷史轉變

0
分享至

全文共8876 字 | 閱讀需18分鐘



“下鄉上山”與“上山下鄉”,從語法上說,它們是同一結構的聯合詞組,只是這一詞組的前后兩部分換了一下位置而已。但從歷史上說,它們卻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提法問題。上世紀五十年代,根據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就業難的國情,國家開始了解決就業問題的一次大試驗,這就是“下鄉上山”,這一保農業、促就業的試驗持續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拔幕蟾锩遍_始后,本來是就業問題的下鄉上山,卻成為了政治運動?!拔幕蟾锩逼陂g,1967年7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堅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正確方向》的文章,此后,全國就通用了“上山下鄉”這一提法。從“下鄉上山”到“上山下鄉”,不僅體現了國家政治生活發生變化這樣一種客觀事實,而且從細節上,體現了知識青年安置目標和方向發生的變化。

團中央號召:向荒山、荒地、荒灘進軍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廢待興。1953年,在國民經濟得到恢復的基礎上,我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工業經濟進入起飛發展的關鍵期。

工業經濟要發展,特別需要擴大耕地面積,發展農業生產,保證用糧的需求。1955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提出,實現3868萬畝的開荒任務。李富春副總理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代表國務院所作的《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指出:“農業生產供應全國人民的食糧,同時,用農產品作原料的工業產品,在目前又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50%以上,而且進口工業設備和建設器材所需要的外匯,大部分也是農產品出口換來的。因此,發展農業是保證工業發展和全部經濟計劃完成的基本條件?!彼终f:“1953年和1954年兩年的農業生產都由于災荒沒有完成原來擬定的增產計劃,就增加了五年計劃后三年的增產任務。因此,要達到上述指標,還必須做很大的努力。為此,還要把開墾荒地作為一項長遠規劃來進行部署?!崩罡淮赫f:“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應該積極地進行宜耕荒地的調查和勘察,完成1億畝以上荒地的勘察工作,至少完成4000萬畝到5000萬畝荒地開墾的規劃設計工作,為第二個五年計劃大規模地開墾荒地做好準備?!?/p>

1955年,我國又迎來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隨著合作化高潮的到來,廣大農村急需大批勞動力,特別是急需一批有文化的知識青年。另一方面,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盡管很快,但其規模和結構尚不盡合理,中小學生的入學率較高,而中、高等教育的發展一時還不能滿足需求。這就使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畢業后的分配和就業,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隨著建國后醫療水平的進步和嬰兒成活率的大幅度提高,這個問題愈來愈突出。據統計,僅1955年一年,全國就有57萬中學畢業生和236萬高小畢業生不能升學。

農業基礎如何保證?知識青年怎樣安置?

1955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派出中國青年代表團赴蘇聯學習共青團的工作經驗,此行,對蘇聯共青團組織城鎮青年遠征墾荒、建設共青城的情況做了考察。6月24日,青年團中央書記處將《關于蘇聯開墾荒地的一些情況的報告》報送中共中央。6月27日,中共中央轉發了這個報告,并指出,這個報告“很有參閱價值”。

青年團中央書記處的報告說:蘇聯開墾土地主要是由共青團動員城鎮的團員和青年參與。從1955年開始,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共有2.74萬人前往墾荒建場。從城鎮動員人力到農村生產,是蘇聯目前總的趨勢。由于全蘇人民把開荒當作了全民的事業,才能在最短期間內,完成了大規模的開荒任務。


◆1955年由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編印的《蘇聯列寧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工作經驗》一書。

同年8月,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會議根據中央的精神,借鑒蘇聯的經驗,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向荒山、荒地、荒灘進軍”的活動;有重點地組織青年志愿墾荒隊。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耀邦說,開荒的大風暴還沒有來,但大風暴之前必然有閃電。北京可以帶頭,榜樣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只要我們首先把墾荒隊搞起來,就能帶動許多城市青年下鄉。

在團中央的號召下,北京青年率先組建了遠征墾荒隊。

8月9日,北京石景山區西黃鄉22歲的共產黨員、鄉長兼團支部書記楊華和李秉衡、龐淑英、李連成、張生等5名青年正式向青年團北京市委遞交了申請書。申請書慷慨激昂地寫道:“當我們知道祖國有10億畝的荒地在邊疆閑著睡大覺,我們就恨不能馬上跑到邊疆去……我們知道,到邊疆墾荒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我們的祖先已經給我們拼出了16億多畝的土地,他們經歷了多少艱苦?耗盡了多少心血?我們是毛澤東時代的知識青年,我們不是那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老守著熱炕頭的人,我們有志氣做一名志愿墾荒的先鋒隊員?!鼻嗄陥F北京市委選擇楊華等5名優秀青年作為青年志愿墾荒活動的發起人。8月12日,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耀邦和青年團北京市委領導人接見了這5名發起人,批準了他們的請求,并共商建隊、選址和墾區發展等問題。

8月16日,《北京日報》等首都報紙披露了這一消息,在北京市青年中引起強烈反響,青年們紛紛報名申請。許多青年捐款捐物表達支持的心愿,僅10天就收到6969.4元捐助款。青年團北京市委用這筆錢幫助墾荒隊進行必要的農用、民需的裝備。與此同時,黑龍江省和有關市、農場也做好了迎接大量青年的準備。


◆胡耀邦向北京市青年志愿者墾荒隊授旗。

8月25日,青年團北京市委在眾多報名者中遴選60名優秀青年組成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男隊員48人,女隊員12人),調南苑區團委陳啟彬任黨、團支部書記,楊華任隊長,其他4名發起人為副隊長。8月30日,北京各界1500人為墾荒隊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大會。會上,青年團北京市委第二書記王照華稱贊他們為首都青年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組建了祖國第一支墾荒隊。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耀邦作了《向困難進軍》的講話,號召他們用“忍受、學習、團結、斗爭”的精神克服困難,在荒原上安家落戶,多作貢獻。隨后,胡耀邦代表青年團中央將一面“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的大旗授予墾荒隊隊長楊華。

新中國第一支青年志愿墾荒隊在祖國北疆創建的“北京莊”,歷經風雨在蘿北縣荒原上站立起來了,他們成為今日蘿北縣共青農場的奠基人和建設者。

“下鄉上山”的提出

1955年底,毛主席主持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并為此書寫了許多按語。在《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段斗爭》一文的按語中,提出:“全國合作社,需要幾百萬人當會計,到哪里去找呢?其實人是有的,可以動員大批的高小畢業生和中學畢業生去做這個工作?!碑斔吹健对谝粋€鄉里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一文中,反映“社架子”之間出現“爭骨干、爭識字的人”的情況,又為此文寫的編者按說:“其中提出組織中學生和高小畢業生參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別注意。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毛主席發出的這一號召,激勵了一代代年輕人。

1956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綱要草案》第39條提出,“從1956年開始,按照各地情況,分別在5年或者7年內,解決城市中的失業問題,使現有的城市失業人員都有獲得就業的機會。除了在城市能夠就業的以外,他們的就業途徑是到郊區、到農村、到農墾區或者山區,參加農、林、牧、副、漁各種生產事業和農村的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

這里講的“到郊區、到農村、到農墾區或者山區”去的主體是指城市中失業人員,自然也包括未能就業的中學和高小畢業生。提出“四到”的就業途徑,可以說是“下鄉上山”的最初表述。

在中共中央的號召和各地熱血青年的感召下,1956年一年中,全國就有近20萬名城市青年志愿加入到了墾荒隊伍中來……

進入到1957年,毛主席在其一系列的文章和講話中,開始強調青年學生參加農業勞動、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加強思想改造等問題。這年4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由劉少奇主持寫成的《關于中小學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問題》的社論,指出:“就全國說,最能夠容納人的地方是農村,容納人最多的方面是農業。所以,從事農業是今后安排中小學畢業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們今后就業的主要途徑?!睘榱素瀼厣鲜鼍?,團中央隨后分別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等12個大城市,開始進行有計劃地“動員”城市青年插隊下鄉的試點工作。當然,此時知青下鄉的基本方向,主要還是參加邊疆建設、開墾荒地和支援少數民族地區建設,而“直接插隊落戶到農村”的人還很少。

1957年9月,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原則通過了《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其中將《綱要草案》中的第39條調整為第38條,有關城鎮知識青年到農村中去的內容,作了重大修改。條文規定:“城市的中、小學畢業的青年,除了能夠在城市升學、就業的以外,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下鄉上山去參加農業生產,參加社會主義農業建設的偉大事業。我國人口85%在農村,農業如果不發展,工業不可能單獨發展。到農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極其光榮的?!?/p>


這是在新中國歷史文獻上第一次出現“下鄉上山”的用語,并且把“下鄉上山”的主體明確為“城市的中、小學畢業的青年”。

10月26日,《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在報刊上公布。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新高潮》的社論,社論中說:“人人的生活離不開農業,人人對農業的發展都要盡自己的一份責任。青年知識分子更要把下鄉、上山當作鍛煉自己的最好方式,要在這次大辯論中把自己對待農業生產的錯誤認識改正過來,下決心長期地全心全意地到農民群眾中去?!?/p>


邢燕子

1960年4月,全國人大二屆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第38條關于“下鄉上山”的文字未有變動。《綱要》對“下鄉上山”范圍作了明確地界定,其主體依然是在城市不能升學就業的中小學畢業生。


有資料顯示:在1962年至1963年間,全國共動員下鄉上山人員30萬人,直接插隊落戶的就有9000余人。1964年間,全國共動員下鄉、回鄉人員68萬余人,其中知識青年32萬余人。1965年,僅到8月份,下鄉上山的知青就有25萬余人。邢燕子成為其中的優秀代表?!度嗣袢請蟆吩鵀榇税l表文章《百萬知識青年下鄉上山成為新型農民》,稱:到農村去,已在我國城市青年中逐步形成了一個革命高潮,“它是推行黨的兩種勞動制度和兩種教育制度,逐步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大事;它為我國知識青年開創了一條最廣闊的革命化道路”。

“上山”成為主要安置方向

1964年4月25日,軍委總參謀部作戰部提出一份報告,對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有些情況相當嚴重。這個報告引起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6月6日,毛主席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提到,只要帝國主義存在,就有戰爭的危險。他提出,要搞三線工業基地的建設。所謂一、二、三線,是按我國地理區域劃分的,沿海地區為一線,中部地區為二線,后方地區為三線。三線分為兩大片,一是包括云、貴、川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區的西南三線;一是包括陜、甘、寧、青四省區的全部或大部分及豫西、晉西地區的西北三線。三線大部分為山區。

毛主席的備戰思想必然地影響到知識青年的安置工作。

1965年4月21日,中央安置領導小組辦公室電請各省、自治區安置辦公室報送安置下鄉青年占領山頭、建設山區的情況。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在電文中指出,今年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動員一批城市青年上山,開發建設山區,占領山區。要求各省將安置的人數、安置方式、安置地點等寫一專題報告。

4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中央安置領導小組《關于安置工作會議的報告》。2月召開的安置工作會議,是“文化大革命”前召開的唯一一次有關知識青年下鄉上山工作的大型會議,目的是推動知青下鄉上山的深入進行,解決具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周恩來總理兩次聽取匯報,并作了重要指示。《關于安置工作會議的報告》體現了周恩來的指示精神,其中指出,安置工作“要與國防建設,占領山頭,下海下湖相結合”。

1965年6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同中央安置領導小組成員研究下鄉上山工作時,提出了四點意見,第一點意見就是,今后動員城市知識青年下鄉上山,上山應該是主要的,從長遠看,上山發展生產的潛力很大。開發建設山區要以短養長。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歡送場面。

1965年8月25日,譚震林副總理召集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會議,他指出,明年(1966年)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要研究安置工作的大政方針,要看遠一點,要有雄心大志,安置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樣,要貫徹備戰、備荒、為人民這三個觀點。廣闊天地在哪里?無非是到邊疆去,到山區去。

1966年3月底4月初,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座談會,出席會議的有各大區農辦和19個省、市、自治區安置辦公室及15所學校的代表參加。會議在譚震林副總理直接領導下進行。譚震林副總理在座談會期間有過多次講話,其中一次談到,城市要貫徹“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思想,加快動員工作進度。上山占領山頭,是安置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不僅是為了備戰防特防空降,也是全面發展農業生產的需要。

據統計,從1962年到1965年底,全國下鄉上山的城市知識青年和閑散勞動力共158萬余人,其中知識青年近百萬人,95%以上都穩定在農村。其中上山開發山區、占領山頭的有17.8萬人,這是一個很大的成績。

“上山下鄉”的提出及高潮

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引起社會各方面的混亂,在農村的下鄉知青也被卷進了串連、“造反”的浪潮,僅在北京串連、逗留的就有40多萬人。中央安置領導小組辦公室被抄、被砸,工作人員兩次搬家,轉入地下堅持辦公,并編印簡訊《下鄉上山戰線》,同各地安置辦公室交流情況,推動工作。1967年,負責安置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也被打倒,被審查。

1967年1月11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反對經濟主義的通知》,這個通知的第三條說,“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應當安心參加農業生產,參加農村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蛾P于反對經濟主義的通知》是筆者查到的最早使用“上山下鄉”這個詞匯的中央文件。1967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處理下鄉知識青年外出串連、請愿、上訪的通知》(中發[67]51號文件),通知要求,凡尚在外地進行串連、請愿、上訪的下鄉上山知識青年、支連青年、農場職工應立即返回本單位抓革命、促生產。這個中發[67]51號文件在第四條中強調說,“對于安置工作中的問題,應按中共中央《關于反對經濟主義的通知》第三條:‘前幾年下放農村業已參加農業生產的群眾,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應當安心參加農業生產,參加農村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1967年2月20日,《人民日報》貫徹執行中央“二一七”通知,發表了《上山下鄉知識青年打回農村去,就地鬧革命》的編者按語。這是中央權威報刊首次使用“上山下鄉”一詞。這一段時間,無論是中央文件,還是中央權威報刊,都開始使用“上山下鄉”這個新詞匯。

1967年7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堅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正確方向》社論。這篇社論是從黨內兩條路線斗爭的高度,闡述堅持上山下鄉正確方向的必要性,其目的是說服城鄉群眾支持或歡迎逗留城鎮的下鄉青年迅速返回,參加農村的“文化大革命”,投入三夏戰斗,搞好農業生產。

“上山下鄉”第一次堂堂正正地用在了中央權威報刊的標題中,從此,“上山下鄉”成為全國通用的提法。

1967年10月9日,北京四所中學的曲折、郭兆英、王紫萍、王靜植、寧華、余昆、鄭曉東、胡志堅、高峰、鞠頌東等10名初、高中畢業生自愿上山下鄉。他們的口號是:“遵照毛主席指引的光輝道路,下鄉當農民、當社員,到三大革命斗爭中去,到工農群眾中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把自己鍛煉成為堅強的革命接班人?!毙星?,他們在天安門毛澤東巨幅畫像前集體宣誓。

當天晚上,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組長陳伯達、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組員戚本禹等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北京市中學教師代表。當教師談到有10名學生自愿到內蒙古牧區當普通社員時,陳伯達贊揚他們的革命行動,要求大力開展宣傳。他說,《人民日報》要趕快發表消息,還要寫評論。并指出:今后初高中畢業學生大量的是到農村去。戚本禹說:要搞“斗私、批修”,掀起上山下鄉的高潮。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10月10日上午,人民日報社、北京日報社迅即派出記者采訪。當晚,新華社發出了通稿。11日,首都各報都作為重要消息在一版發表?!度嗣袢請蟆愤€以“走同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為題,發了評論員文章,贊揚他們的壯志豪情,為廣大知識青年作出了榜樣。首都10名中學生下鄉當牧民的消息,很快傳遍四方。那些天,北京、上海的中學生一批批地到市革命委員會申請批準他們到農村去、到邊疆去,與工農相結合。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頭版以大字標題刊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文章,報道了甘肅省會寧縣部分城鎮居民奔赴農業生產第一線,到農村安家落戶的消息。《人民日報》在編者按中發表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文章說:“毛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導我們: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機關干部也要上山下鄉。

當日,北京、上海幾十萬人上街游行,歡呼毛主席的“最高指示”發表。其后幾天里,《人民日報》等報刊連續不斷大量報道全國各地熱烈響應“毛主席號召”組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情況。

毛主席的這一指示,就像一道最高的動員令,又似一股強勁的旋風,給上山下鄉撐起風帆,注入動力,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上山下鄉高潮。1968年,上山下鄉的城鎮知識青年199.68萬人(不含大專畢業生),此外,還有60萬城鎮居民下鄉。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許多知識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在農村艱苦的環境中接受了鍛煉,接觸了生產實踐,增長了才干,成為各方面工作的骨干,他們為農村的建設和邊疆的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并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人生。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意義加進了“防修反修”的因素,被提高到“縮小三大差別,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戰略措施,是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重要途徑”的高度,成為一個碰不得的禁區。以上山下鄉作為安置就業的途徑也是不現實的,國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另外,上山下鄉打斷了青年人的文化學習進程,造成了一個時期的人才斷層。

“上山下鄉”的落幕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并未隨之宣告終結。1977年8月,華國鋒在中共十一大政治報告中,還專門提道:毛主席關于“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必須貫徹執行。當年,也就是1977年,又有171萬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同期因為招工、招生、病退、參軍離開農村的有103萬人。這樣,到了1977年底,留在農村的知識青年共有864萬人。

1978年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歷史上不同尋常的一年。正是在這一年,那些已經下鄉多年的知識青年們,失去了忍耐心,他們把多年積聚下來的口糧欠缺、醫療無保障、住房和日常生活困難、大齡未婚、前途無望等等的怨氣,化成了對上山下鄉不滿的言行。可以說是嚴酷的生活現實造成了他們心態的不安和躁動、不滿和焦慮。正是在這一年,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已意識到了知識青年問題的嚴重性。知青問題如不徹底解決,可能會釀成危及安定團結的政治問題。鄧小平曾贊同李先念的意見說:我們花了300億,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李先念認為是城市、農村、家長和知青本人“四不滿意”。

1978年2月1日,鄧小平在聽取四川省委工作匯報時指出,真正解決下鄉知青問題,歸根到底是城市工業發展。1978年3月28日,鄧小平同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胡喬木、鄧力群談話時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鎮吸納更多勞動力的問題?,F在搞上山下鄉,這種辦法不是長期辦法,農民不歡迎……城市人下去實際上形成同農民搶飯吃的局面。我們的第一步應做到城市青年不下鄉,然后解決從農村吸收人的問題。歸納起來,就是要開辟新的經濟領域,做到容納更多的勞動力,其他領域也要這樣做。

1978年8月19日,鄧小平在同文化部負責人談話時說,我們要重視開辟各種行業,不能一提行業總是上山下鄉,行業道路越走越窄。上山下鄉一年國家要拿十幾個億,還要同農民爭口糧,結果還不是都跑回來了?

1978年10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討論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呈送的《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問題的匯報綱領》時,鄧小平再次提出,要真正解放思想,廣開門路。鄧小平一是建議搞些衛星城鎮,以解決大城市人口過于集中的問題;二是主張開辟新的行業、新的領域,如輕工業、服務業、商業;三是提出要把勞動指標搞活點,控制太死了不好調節。鄧小平的講話中已經含有豐富的關于轉變僵化的大一統的勞動力管理體制、調節經濟結構等改革設想,這實際上為徹底解決知青問題,以致最后結束知青上山下鄉指明了方向。

1978年12月10日,歷時41天的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結束,中共中央批轉了會議紀要和《國務院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會議提出,還要堅持上山下鄉,是為了條件成熟時不再上山下鄉;要逐步縮小范圍,有條件安置的城市不再動員下鄉;尚需動員下鄉的不再插隊,要因地制宜舉辦知青場隊,國家給以優惠政策;已在農村插隊的知青,要逐步給以解決,其中老知青要限期解決;城鎮要積極開辟新領域、新行業擴大就業門路。這次會議基本扭轉了我國1950年代以來形成的城市勞動力大規模到農村就業的政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勞動制度、所有制結構、就業結構、教育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其成效特別體現在城鎮集體工業用人量大增,個體經濟迅速發展上。1980年,根據中共中央書記處的指示,對當年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不再組織和動員上山下鄉。1979年至1981年3年間,城鎮新就業人員累計達2622.6萬人,原設想到1985年才解決的待業知青問題,提前到1981年末得以解決。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勞動總局和國務院知青辦合署辦公,具體為國務院知青辦、農副業辦公室和勞動司就業處合并,成立就業司,把知青工作的遺留問題和善后事宜統管起來。國務院知青辦的牌子對外保留。各省市及各級知青辦也隨即撤并。至此,曾經轟轟烈烈20余年的上山下鄉運動,終于畫上了句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國國家歷史》 incentive-icons
《中國國家歷史》
《中國國家歷史》連續出版物
4299文章數 38850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強軍之路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长县| 宿州市| 岳阳县| 南投市| 延津县| 永顺县| 衡水市| 勐海县| 龙海市| 青神县| 竹北市| 东阳市| 赤壁市| 勐海县| 拉孜县| 平泉县| 平舆县| 龙川县| 乌兰县| 容城县| 徐闻县| 白河县| 中卫市| 彰化县| 鄯善县| 延安市| 昭平县| 湘阴县| 龙岩市| 邹平县| 兴业县| 汝州市| 仙居县| 都昌县| 民权县| 仪征市| 佳木斯市| 益阳市| 蓬溪县| 浦县| 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