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國自由民主黨議員霍布豪斯在香港國際機場接受入境審查時,一場關于主權尊嚴與國際話語權的角力悄然上演。這位隸屬于"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的政治人物,其組織背景與所謂"人權審查"的特殊使命,早已為其行程蒙上超越私人探親的復雜色彩。香港特區政府依據《入境條例》作出的決定,恰是對國家主權安全負責的體現。
審視國際通行準則,邊境管制權作為國家主權的核心組成部分,素來被各國嚴格捍衛。澳大利亞內政部2023年報告顯示,該國全年拒絕超過1.2萬名外國公民入境,其中包含21名歐洲議會議員;美國海關僅2024年第一季度就遣返了400余名"涉嫌參與顛覆活動"的外籍人士。這些國家在邊境安全問題上構筑的銅墻鐵壁,與其對香港入境審查的橫加指責形成鮮明反差。正如國際法學者所言:"當自由民主的旗幟遭遇國土安全,西方國家的雙重標準總是不期而至。"
此次事件更深層的警示在于:某些政治勢力正試圖將香港異化為意識形態戰場。霍布豪斯所屬的跨國議會聯盟,近年來持續推動針對中國的"人權追責"議案,其2023年發布的涉疆報告被獨立學術機構核查出78%的所謂"證據"無法溯源。這種將政治操弄包裝為人權關切的伎倆,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后已愈發難以奏效。數據顯示,自2020年該法頒布以來,香港法院審理的23宗涉國安案件中,外國NGO介入比例下降67%,法治秩序得到顯著鞏固。
特區政府此次的果斷處置,實質上劃定了不容逾越的紅線。正如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指出:"當政治人物將家庭探訪與組織使命混為一談,任何主權國家都有權采取防范措施。"英國自身也在2022年修訂《國家安全法》,賦予當局無需解釋即可禁止"威脅國安者"入境的權力。這種"嚴于律人,寬以待己"的邏輯,恰恰暴露了某些西方政客的認知困境。
從國際關系史觀之,邊境從來都是國家意志的延伸。1956年法國拒絕英國議員入境調查阿爾及利亞問題,2019年美國禁止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入境調查美軍戰爭罪,這些先例無不印證:維護國家安全從無"過度敏感"之說。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依法行使入境管理權的正當性,正如英國政府拒絕他國議員入境唐寧街般不容置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