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雞娃圈有個新聞還挺讓人唏噓的,那就是沈陽的16歲奧賽天才選手輕生事件!
因為這孩子又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孩子”,履歷優秀到耀眼。
孩子名叫于行健,看名字就知道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爹媽肯定是對他報以很高的期望。
根據網上看到的信息,他從小就很喜歡編程,小學時就開始參加信息學奧賽了。
2022年,他在信奧競賽中拿到了遼寧省第三的高分;
2023年時他還在上初中,就拿到了全國青少年科技教學成果展示大賽總決賽的金獎的第一名——500分的滿分,他考了497分,甩開第二名一大截!
2024年高一時,他又繼續拿下全國青少年信奧競賽遼寧省第一名,入選省代表隊A類;
同一年,在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國賽上拿到銀牌!
小于的爸爸說,這孩子是確實天資聰穎,生下來就機靈,從小到大學什么都成績拔尖。
但是在2025年3月底的信奧遼寧省隊選拔賽中,小于卻馬失前蹄,只拿了一個第十名!
不知道是不是和這次比賽失利有關,之后沒多久的4月1日,悲劇發生了!
那天小于從自家樓上一躍而下,但并沒有立刻死亡,最后一刻還在大喊著“媽媽,我疼,救我……”,隨后失去了生命體征。
不少家長看到這個細節都被刺痛到落淚。
但大家不太明白,好好的孩子為什么要做這么極端的選擇呢?
按說即便是第十名,他所在的高中也已經準備保送他了,以他過往的奧賽成績隨便上個名牌985不成問題。
而且就他這么聰明的腦子,以后機會還多啊,肯定大有可為。
到底是什么壓倒了這孩子?
不久后,小于的爸爸在網上發了一篇祭文,很多人開始察覺到不對勁。
因為這爸爸的語氣字里行間都是對孩子“改造”失敗的惋惜,怎么感覺孩子選擇輕生反倒好像是解脫了呢?
根據小于爸爸的說法,小于之所以輕生,是因為他“選錯了世界”。
他從小就與眾不同,時而“如靈童附體”,展示出超高能力,但時而卻“如魔丸般叛逆”,“不再安分”,“看不起這個世界”。
做“靈童”時的他乖巧聰慧,成績出類拔萃;但做“魔丸”時,他又性情大變,甚至“粗魯對待最愛他的媽媽”。
為了“改造”他,去掉他的“戾氣”,父母嘗試不少,但都失敗了。
但更讓人窒息的是,其實這孩子已經好幾年“失去所有快樂”了。
他不再喜歡學習,也不喜歡運動,做所有事沒有一件是為了自己,全是“為了爸爸媽媽才做”,“每天都在煎熬”。
(所以戾氣從哪來的這不是明明白白?)
所以小于爸爸認為,孩子最后輕生,只是去尋找他自己的世界了。
青春期的孩子有叛逆情緒,喜歡“挑戰世界的規則”,這種情況屬實正常,真犯不著上“改造”強度的手段。他們可能對孩子并沒有打罵,但這所謂的“改造”又何嘗不是一種馴化?
看到這里,網友們心里隱隱覺得不舒服。
這爸爸的邏輯,不是典型的功利教育心態嗎?
娃子成績拔尖乖巧可愛就是“靈童”,叛逆時就成了需要大力“改造”的魔丸?
那不都是你家娃嗎?“改造”這詞兒難道不是應該用在犯人身上的嗎?
而且孩子為啥會叛逆?還不是因為父母明知道孩子是被逼著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每天都在煎熬”,卻還堅持“改造”。
甚至孩子去世前多次暗示“想去找自己的世界”,父母也沒意識到問題,還把孩子最后的跳樓輕飄飄解釋成“他選錯了世界”。
這種看似深情的告白,難道不是對孩子痛苦的漠視嗎?
其實孩子已經沒了,咱不該對父母說太重的話,于心不忍。
但真心覺得,小于的案子再次給一些家長敲響了警鐘啊。
父母們應該思考一個問題:
孩子究竟是為他們自己而活,還是為你的期待而活?
當然也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一次比賽失利就跳樓性格不夠堅韌,這話也沒錯。
但問題的核心是父母是不是能接受孩子的失敗?
不要假惺惺地說,我們也沒要求孩子出類拔萃。
家庭教育不是看你說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
就拿小于來說,他們家的模式就是只要他表現出乖巧考出好成績,父母就滿意,可一旦他表現出叛逆,父母就“改造”。
那孩子可不得閹割自己的內心需求來迎合父母?
看到一句網友的評論很是犀利:
如果你把孩子當項目來管理,最后只能得到一個項目終止通知書!
其實做父母的,人人都羨慕家有天才小孩,但講真啊,越是天才小孩養育的時候就越是要小心,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和心態更敏感。
因為天才小孩的父母往往對孩子預期更高,當牛蛙的壓力也比普娃大很多,孩子在父母態度馴化中又會無形中給自己加壓。
尤其是對這些參加奧賽的孩子,那就太卷了!
之前看過一個家長吐槽,說自家孩子思維能力算非常好的了,三年級就可以心算三位數乘四位數,小學內容已經自學完畢,準備卷一卷奧數。
結果進了奧數競賽班直接驚掉了,因為班里的同齡孩子已經學到初中和高中的知識了。。。
還有前文的小于走的信奧路線,可能稍微比奧數好一點,但也卷得可怕!
另一個家長現身說法——目前的省選和國賽是越來越難了,清北+華五每年收學生一萬多,信奧賽能加到高考分的大約才200人。
最難的是它的知識點又廣又雜,備賽時根本不知道題的范圍在哪里。
再加上信息學不同于數理化,它本身也在不斷快速“開荒”,這就導致孩子需要大量時間來學習和準備,不斷更新知識,需要付出超人精力。
再隨著參加信奧的人數一年年暴漲,這種卷到極致的比賽,對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驗啊。
對于曾經到達過頂峰的小于來說,一次比賽失利,就意味著自己丟失了長久以來的學霸人設,這恐怕是他不敢想的結局。
說白了,這一代的孩子普遍壓力大,但孩子未必是不能承受一次比賽的失利,而是不敢想象失敗——
他們根本沒有一個很好的壓力疏解渠道。
如果這時父母不夠敏感包容,只一味鐵腕雞成績,娃真的很容易被雞殘啊!
記得以前就和大家討論過這個現象: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優秀的、有才華的人(尤其是年輕的成功者),出現無法解釋的自殺傾向。
但許多這樣的人內心的抑郁都是隱藏的。
他們表面上可能非常努力,成績出眾,事業成功,但內在卻感覺迷茫、空虛。
只有在能夠喚起父母或其他人的正向回應時,他們才能感到高興。
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優秀或成功沒有任何愉悅感!
之前就看過北大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的一篇文章——他曾做過一個統計:
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意義。
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
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而這些學霸們對自己心理的描述是: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
那種深深的無力感、挫敗和絕望感,看看就讓人窒息。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有哪些?
我覺得有一點并不難,那就是說過很多次的:不要給孩子有條件的愛!
如果孩子從小得到的愛是有條件的,那么他們就會失去對自己真實感情的認識、熱情、清晰感,和意義感。
這樣的孩子,即便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討人喜歡,但對父母想要他做的事,內心深處也感受不到任何愉悅或滿足。
因為他并不是為自己做這些,而是因為知道這些對父母重要——父母有面子,人生就有意義。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可能從來沒有真正的自驅力。
尤其是當孩子在唯成績論的價值觀下長大,那么沒有對學業的熱愛,沒有對生活的期待,更沒有對生命的感悟和熱情,就太正常了。
當一個人沒有人感受過生命的原始力量和內在欲望,自然也就找不到發自內心的熱情和驅動力。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
尤其是優等生,他們有著天生的高智商,從小活在別人的贊譽中,反而更感受不到努力活著的本質意義。
這種巨大的落差和壓力也會讓他產生嚴重內耗,導致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此時,要么給自己尋找新的目標來驅動,要么就是向下墮落,放棄自己。。。
唉,似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發生一些悲劇新聞,再次提醒咱們做父母要不忘初心。
咱經常說,不反對雞娃,但更提倡的是從成長的底層邏輯來喚醒娃的自驅力。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在把握“愛”和“控制”之間的度?真的是一樁太難太大的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