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
中國海關總署的一則公告引發全球震動,
“自即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關稅基礎上加征84%”。
這一數字,
不僅是中國對美貿易反制措施的歷史性高點,
更標志著中美貿易博弈進入“白熱化”階段。
那么,
中國為什么要發布這樣一條公告呢?
事情還要從前幾天說起,
不久前,
美國單方面宣布將中國輸美商品的“對等關稅”稅率從34%驟增至84%,
試圖以“極限施壓”迫使中國讓步。
而中國的回應,
則是以更強硬的姿態“亮劍”:
加征關稅、世貿組織訴訟、實體清單制裁,
一套“組合拳”直擊美方霸權邏輯的軟肋。
84%關稅要如何落地?
這項政策以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為分水嶺,
在此后申報進口的美國商品均需疊加84%關稅。
若貨物在4月10日12時01分前已啟運,
并于5月13日24時前完成進口申報,
可申請豁免加征。
這一緩沖期設計,既避免貿易鏈“急剎車”,
也為企業調整供應鏈留出窗口。
可是為什么關稅是84%呢?
這可不是隨意設定,
而是對美方此前將中國商品關稅從34%提升至84%的“對等反制”。
這一精準對標傳遞明確信號:
中國不接受單邊霸凌,
但任何升級行動都將招致同等力度回應。
公告中我國多次強調,
美方行為“嚴重損害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
通過世貿組織訴訟與關稅反制的“雙軌并行”,
中國既維護自身權益,
也向國際社會表明立場:
全球化不應淪為強權政治的犧牲品。
在新的關稅政策實施后,
中美各大行業都面臨著不同的壓力。
對美國來說,
對華出口成了重災區,
大豆、汽車、醫療器械等高依賴中國市場的行業深受打擊。
以2024年數據測算,
84%關稅或使美國對華年出口額縮水超300億美元。
而對中國企業來說,
此刻最需要的就是尋找合適的“替代選項”,
南美農產品、歐洲高端裝備、東盟電子元件或加速填補市場空缺,
推動供應鏈多元化。
而從長期視角來看,
美國面臨著通貨膨脹的隱憂,
中國占美國進口消費品比重近20%,
關稅成本轉嫁可能加劇美國國內物價壓力。
而中國除了關稅外,
稀土出口管制、技術標準壁壘、金融領域等都是反制的“后手牌”,
可以進一步強化談判籌碼。
此外,
中美的博弈可能惠推動全球貿易戰的“多米諾效應”
若中美僵局持續,
歐洲企業可能會面臨“選邊站”的壓力,
但同時也可能從轉口貿易中獲利。
東南亞、拉美國家等新興市場或能承接部分中美脫鉤溢出的產能,
但技術壁壘與基建短板仍是他們極大的挑戰。
84%的關稅如同一面鏡子,
照見的是單邊主義的短視與多邊合作的緊迫。
中國的反制并非“以牙還牙”的簡單報復,
而是對國際經貿秩序的堅定捍衛。
關稅戰沒有贏家,
但規則必須堅守。
唯有堅守規則、開放合作,
才能讓全球化浪潮沖破逆流,
真正惠及人類命運共同體。
那么,
各位親愛的朋友,
你們怎么看待中國對美加征84%關稅?
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交流。
我是榕樹洞里看世界,小小樹洞縱論天下瑣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