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醫拿藥時,醫生一般都會叮囑服用方法,如果拿回家煎,更會明確寫上煎服方法。若藥的炮制、配方都正確,但煎服環節沒做好,效果難免打折甚至前功盡棄。沒按要求煎服,莫怪中藥無用啊。
今天告訴大家中藥的常見煎服方法以及最佳服用時間表,建議收藏好方便查找、使用哦。
中藥怎么煎才不損藥效
1.煎藥器具
最好用砂鍋、砂罐。一是因其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二是因其導熱均勻,保暖性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
煎藥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因為一是這些金屬元素本身也具中藥的某些性效,恐與病情不合;二是這些器皿表面,常覆蓋有一層該金屬元素與氧生成的氧化物,極易與藥液中的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或造成藥效降低,甚至產生有害人體的物質。
2.煎藥用水
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無污染。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
3.加水多少
一般用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后,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cm為宜。
但可以靈活一些,如果質地堅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
質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那么液面淹沒藥物即可。
4.煎前浸泡
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能縮短煎煮時間。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藥物可浸泡20~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可浸泡更長時間。
但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
5.煎煮火候及時間
煎一般藥,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
解表藥及芳香性藥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維持10~15分鐘左右即可。
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6.趁熱濾汁
藥煎煮好后,應趁熱濾取藥汁。
因為放得時間久了,藥液溫度降低,一些有效成分會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加之藥渣的吸附作用而有部分損失,因而影響療效。
7.煎煮次數
一般來說,一劑藥可煎煮三次,至少應煎煮兩次。
因為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
8.入藥方法
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
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
所以,就有了煎法中的先煎、后下、包煎、另煎、 烊化等不同要求。
那么
中藥什么時候吃效果更好?
中藥的一般服用方法
1.服藥時間
①空腹服:峻下逐水藥、驅蟲藥宜晨起。
②飯前服:補虛藥和治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吸收比較好。
③飯后服: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及消食藥。
④睡前服:安神藥、澀精止遺藥。
急性病則不拘時服。
2.服藥多少
一般疾病服藥,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服或三服。
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時左右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
嘔吐患者服藥,宜小量頻服。
3.服藥冷熱
一般湯藥多宜溫服。
另外,如果疾病出現假象的時候,比如真寒假熱,可有熱藥涼服;真熱假寒,可有涼藥熱服。
此外,對于丸、散等固體藥劑,一般都宜溫開水送服。
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
開完藥后別忘了問一下醫生
該什么時候用藥
記得謹遵醫囑!
來源:“中國合理用藥探索Chinahlyy”微信公眾號綜合自“中國中醫藥報”“廣東中醫藥”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