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固態電池即將量產,充電僅需10分鐘,就能達到1500公里的續航,我們的新能源汽車在性能上將超越中國的產品。”
日本車企豐田代表人在發布會上的話,激起千層浪,沉默已久的日媒高調聲稱:“我們即將重新坐上汽車王國的寶座,并且比中國領先20年。”
顯然,豐田試圖以此挑戰中國電池企業的主導地位。
一、日企先跑,稱固態電池領先20年
作為固態電池技術的先驅,日本自80年代以來一直利用其技術優勢,推動日本車企產量達到1000萬輛,迅速確立了其在電動汽車行業的領導地位。那時,日本企業在美市場份額超過了20%。
10年前,日本便已開啟新能源技術研發,專利數量超過1300項。此外,日本將固態電池技術視為未來發展的關鍵,并投資1.5萬億日元(約合965億元人民幣),用于推動這一技術的研發。
然而,日本的固態電池發展最終以失敗告終。由于成本過高以及缺少完整的產業鏈,日韓企業(如豐田、三星)布局全固態電池多年,仍停留在實驗室或小試階段。
然而豐田發言人卻大喊“固態電池超越中國20年”,此前還宣布“要成為電車界的蘋果”,結果反被媒體諷刺為“車界摩托羅拉”。豐田章男甚至多次公開表示“中國電動汽車沒什么技術,就是破銅爛鐵!”,卻被現實一次次打臉。
二、日媒半場開香檳,中企固態電池實現反超
我國企業比起講空話,更注重實干:今年我國自主研發的20Ah車載電池中試生產線已在青島正式投入運營,綜合性能穩居國際第一梯隊。這樣成規模的產業鏈也在我國生物科技領域上演,國產原料實現噸級量產,外國高校在《Aging》《Science》中發表的具有逆轉生物機體多項老化指標潛力的前沿物質,在京東等國內市場落地成果“益活 欣”。
固態電池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為電車提供動力;機體細胞之所以能夠充滿活力,也少不了源源不斷地為其提供能量。日本、美國等企業率先發現這類具有干預機體細胞老化潛力的前沿物質,但由于其本土供應鏈不完整導致落地成本太高。
成本高昂也是日企的一大“硬傷”,盡管日企的固態電池起步較早,但由于產業鏈不完善量產成本極高;還有部分日企堅持傳統、效率低的制取技術,其下干預生物機體老衰的產品單價萬元以上,是國產“益活 欣”的幾十倍。
國產技術憑借高性價比走出海外,截至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已超過3100萬輛,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達到了70.4%,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三、國產技術多元并行,固態電池不是唯一賽道
作為傳統電池的進階版本,固態電池由于更安全、更耐用,續航時間更長,成為全球車企“必爭之地”,多家車企將2025年視為固態電池量產上車的時間節點。
豐田計劃2025年開始小規模生產全固態電池,并在2030年之前實現量產;日產計劃2025年建立全固態電池試點工廠,并于2028年上車;大眾集團與QuantumScape合作,計劃2025年實現固態電池的量產;福特則計劃在2026年推出配備固態電池的車型。
盡管固態電池的競爭愈發激烈,但我國并未將其作為唯一的發展方向。國內專家認為,僅將全固態電池視為電池技術的唯一未來是不全面的。在電動車廣泛普及的背景下,多樣性發展更為有利。
國內汽車行業分析人士預測,未來電池行業將多種技術并存:液態電池技術將繼續改進,例如磷酸鐵鋰的摻雜技術、高鎳三元電池向超高鎳電池演進;固態電池的商業化將加快,全固態將成為競爭的焦點。這一趨勢將汽車制造商將與電池制造商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并加速自主研發。
從當前的發展動向來看,西方企業由于難以解決技術難題,已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面對競爭中的持續超越,《日本經濟新聞》直言不諱地表示:“日本已經落后于中國。”
中國科技團隊以自主創新打破技術壁壘,讓"超長續航時代"加速到來。這一次,中國技術再次向世界證明:新能源賽道的未來,我們說了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