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根民從小就知道,做茶是個辛苦活。
小時候到了做茶的季節,他一大早起來幫著父母摘一小時茶葉才趕去上學。放學回家來不及放下書包,就幫著爸媽挑揀茶葉,在茶房里一待就是大半夜。年紀小經不住熬夜,方根民就抓幾片茶葉在嘴里嚼著提神。
正式開始學藝時,方根民才十三歲,因為身量不夠高,還得站在凳子上炒茶。翻炒技術不熟練時,炒茶的手被滾燙的鐵鍋燙出水泡也是常有的事。
少年學藝時吃了多少苦頭,如今年過花甲的方根民已經很少提起。在深夜的抖音直播間里,他熱衷于講述的是不同工藝的茶葉會呈現出什么樣的風味,以及為何要執著于尋找生長于高海拔山區的古茶樹。
這些古茶樹在 800-1500 米海拔以上的山區兀自生長,在很長的時間里乏人問津。“我們這里傳統是做綠茶的,但高山茶的葉片沒有臺地茶綠,外表不好看,采摘成本又高,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就荒掉了。”
說起這些老茶樹曾經遭受的冷遇,方根民有許多故事可講,他將這些未經除草劑和農藥的污染的高山茶樹產出制作而成的茶葉稱為“種子茶”,也正是這些老茶樹,在云霧繚繞間保留了茶葉更多的風味物質。
走出婺源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
古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之地,這句自明清時期起流傳于徽州地區的古諺,形象地敘寫了徽州歷史上奇特的從商風俗,那時大量中原人口因避戰亂涌入徽州,這里“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稀缺,許多徽州人在十幾歲時就外出當學徒,謀求生計,走上經商的道路。“無徽不成鎮”的俗語,則講述著徽商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方根民的老家在婺源縣秋口鎮,也屬于古徽州地區。1993 年國家對茶葉取消“統購統銷”,將茶產業全部放開。跟父親學會了制茶手藝的方根民也踏上了“往外一丟”的旅途,到深圳、廣州經營茶業。
當時,產自安溪地區的鐵觀音是市場上最熱門的茶葉品種。那時市場上的鐵觀音最貴能賣到七八千元一斤,便宜的也至少要賣到兩三千元一斤,在“茶王賽”奪魁的“茶王”,甚至拍賣到十幾萬元一斤。方根民一路追到安溪的茶葉產區,發現這里的一畝茶園能產出幾百斤干茶,而婺源的茶山,一畝茶園的產量只是安溪的幾十分之一,鐵觀音的售價又是婺源綠茶的幾十倍,這其中的巨大差異,深深觸動了從婺源茶山里走出來的青年方根民。
“外面的鐵觀音賣這么高,我們的茶(賣)這么低,茶農哪兒有飯吃?”也是從那時起,方根民心里就種下了復興婺源綠茶的念頭。
回到茶山
之所以是“復興”,是因為婺源綠茶本身悠遠、輝煌的歷史。
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就記錄了婺源作為茶葉主要產地,稱“歙州茶生婺源山谷”。敦煌石窟王敷變文《茶酒論》中則有“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記載,到了清代,婺源的茶大量遠銷海外,被稱作是“中國綠茶品質之最優者”。民國四年(1915 年),婺源綠茶的多個品種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分獲獎牌。
婺源為懷玉山脈和黃山山脈所環抱,氣候溫潤,雨量充沛,正適合茶樹生長。茶樹飽受云霧的滋潤,芽葉厚嫩柔軟,制成的綠茶具有“葉綠、湯清、香濃、味醇”等優點。
方根民承襲自父輩的“大方茶”制茶工藝,則可以上溯至明代隆慶年間,距今亦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大方茶扁平勻齊、挺秀光滑,可以說是扁形茶的鼻祖,多年來備受人們推崇的龍井茶也是吸取大方炒制技術發展而來。
1998 年年底,作為婺源縣政府的招商引資項目,積累了資金與銷售渠道的方根民返回家鄉婺源,開始將祖上傳承下來的技術運用到實際操作之中,誓要將婺源優質的茶葉打出品牌來。
一片鮮葉,做出六大類茶
回到父輩傳下來的茶廠,方根民注冊了商標“丫玉”,從此開始了與家鄉茶農共進退的二十多年。“丫玉”意為嫩芽,得名自頂級大方茶“一芽一葉”的形態。
方根民嘗試設備創新,將“搖青”“揉捻”“萎凋”等古法技藝一一沉淀為標準化操作,結合現代控光、控溫、控濕、控風、控氧、控力、控速、控時這自創的“八控”技術,他不斷改良、提升茶葉設備的技能。
進入 21 世紀,曾深深觸動過方根民的“鐵觀音熱”已經退去,普洱茶、巖茶則循著相似的路徑,被炒出天價,市場上對茶葉種類的需求則在這些年里逐漸多元化。茶仍是好茶,但市場會綠茶的需求似乎卻日漸萎縮,面對這樣的“危機”,方根民在茶廠的車間里不斷探索著,如何用婺源的茶葉制作出不同種類的茶。
“很多專家講我們這邊做不了,講我們這邊只能做綠茶。我就不服。”方根民回憶起那段屢敗屢戰的漫長時光,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我想我們的茶復興,必須要解決口感問題,香氣要好,口感要好,客戶愿意花錢去買,才有后續的養生等各種功能跟上。”
有一次他嘗試了許久都無法“叫醒”茶葉的香味,有些生氣,拍打了幾次茶葉,竟然激發出茶葉前所未有的香氣。沿著這條路徑,他研發出一臺小型機器,專門以物理撞擊的方式做“細胞破壁”,從而“叫醒”茶葉內蘊藏的芳香。
然而這還不夠,擺在方根民面前的難題,本質上是要在顏色、湯色、香味之間,尋求最佳平衡。
如何在顏色綠、湯色清的參數達標之時,同時守住茶的香味,已有的工藝根本無法解決。“人家喬木的葉子做得茶,泡十多泡還香,我們(做的茶)泡三泡就不香了,那肯定不行。”在許多年里,方根民就在和這香味“死磕”。
大方茶傳到方根民這里是第三十六代,工藝傳承下來,也經歷了多次迭代,而高溫炒制一直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步驟,而工藝的最終突破就來自于溫度的變化。
后來,方根民受到一款包裝里的鎖鮮食品蔬菜的啟發,嘗試在攝氏零下 110 度的溫度下制作綠茶,從而剔除茶葉的雜味。這樣制作出來的產品,解決了婺源茶葉久泡失味的問題,在最近一次迭代工藝后,丫玉茶能在二十余泡后仍然保持顏色鮮綠、散發植物芳香,在與烏龍茶、紅茶等競爭之時,亦有一爭之力。
這也令婺源綠茶能夠成為其他五大茶類的基茶。同樣一片鮮葉,就可以按照發酵程度,做成白茶、紅茶、黑茶、烏龍茶、黃茶等。
婺源的茶葉因此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方根民看來,非遺手藝的傳承,不是要一板一眼地將制茶流程的每個環節一一復制,而是要持續地發展、創新,畢竟傳承的目的,是為了讓手藝更好地服務于大眾,而不僅僅是為了手藝本身。
在北緯 30 度制茶
回歸茶飲本質
盡管方根民常說制茶的好壞,工藝占 70%、原料只占 30%,但是要突破產品的瓶頸,原料的瓶頸就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他開始在與婺源緯度相近的茶葉產區,尋訪那些長期被人遺忘的高山茶樹。翻山越嶺不是最大的困難,如何將這些茶樹養護回能夠穩定產茶的狀態,讓它們恢復活力,是過去十年中方根民一直堅持的事。他將這些未經除草劑和農藥的污染的高山茶樹產出制作而成的茶葉稱為“種子茶”。
讓這些回歸茶葉本質的“種子茶”產品為人所知,并不是容易的事。
酒香也怕巷子深,制茶工藝一次次迭代,但若是得不到市場的認可,數百萬乃至數千萬的投入都將打水漂。長期以來,茶葉銷售“唯產地論”的思維定式沒有改變,即使丫玉的代理商遍布全國,方根民想提高家鄉茶農收入的夙愿,還是很難實現。隨著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茶葉的銷路亟需破局之法。
轉機來自直播電商,確切地說是抖音直播間。
2020 年,交通不暢導致許多經銷商無法繼續進貨,方根民看到直播電商的機會,決定讓學市場營銷的兒子方維試著做做看。“我自己也看抖音,邊催著兒子趕快去研究。”方根民回憶道。
他們從經銷商經營的幾十種產品中選出幾種,在直播間銷售。年輕的方維自己摸索出一套運營直播間的方法論,像他們這樣粉絲量較小的號,就避開大主播的流量高峰,在抖音@茶博府茶業 的直播間,他們常常在深夜十點半以后開播,再用長達五六個小時的直播時長,慢慢積累粉絲。
從 0 粉開始,方維越做越順手,粉絲積累到兩萬多,方根民也加入了直播間,父子倆接力直播,一點一點積累口碑。2020年10月23日,抖音電商正式推出“看見手藝計劃”,該計劃發揮平臺內容、流量和技術優勢,像方根民這樣的非遺傳承人在官方的資源支持之下,也乘上東風,獲得了新的發展。
在直播間,傳統技藝融入新時代
到了2021 年6月,在抖音上開播一年多以后,方根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銷售完全轉到抖音。
那些年線下經銷商普遍經營困難,促使他最終下定了決心,而當時在直播間里與茶友的直接交流,來自回購粉絲的認可,才是真正促使他以五十高齡,成為一名抖音電商主播的真正原因。
抖音的用戶規模龐大,有人買茶只認特定的產地,自然也有人愿意在老匠人的直播間下一單,買上一罐“種子茶”回去試試。方根民堅信,產品自身會說話。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不計成本做品宣”,都落實在直播間常換常新的鏈接里。許多粉絲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買一份回去,就變成直播間的常客,“老匠人放什么茶,都是福利。”
粉絲積累到五十萬,抖音@茶博府茶業 的直播間花了近四年的時間,如今,方根民團隊也開通了抖音@丫玉茶葉旗艦店 推介茶大方茶。于方根民來說,賣茶的過程也是輸出婺源茶文化和制茶理念的過程。抖音店鋪“丫玉茶葉旗艦店”已經售出超 70 萬單茶葉。
對于抖音平臺,方根民最常說的一個詞是“珍惜”。
“我為什么珍惜抖音?經過大平臺的內容輸出,老祖宗留下的種子茶能夠傳承下去,分布在八個省的好茶之鄉,經過我的直播,種子茶都能復興,也有越來越多人知道并理解我的理念,我當然要珍惜這個平臺。”他說,“在抖音,我做我自己的代言,體現了我的人生價值,這是比賺了多少錢都開心的。”
最近,各個茶葉產區的新茶次第到了采摘季節,茶人就進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方根民的“種子茶”比生長在較低海拔的茶樹采摘時機要晚上 2-3 周,新茶上市,自然也晚于許多同行。
停播一個月再開播,已經是清明前后。方根民將剛完成制作流程的芽茶拿到直播間展示,更與素未謀面的茶友們分享,今年的氣候條件對于茶農來說是最好的年份,語氣中難掩欣喜與自豪:“做出來的茶特別香、特別甜,那種香氣與回甘無法用語言形容。”
手藝人的這份自信,來自對產品的多年耕耘,也離不開平臺的支持。
進入 2025 年,抖音“看見手藝計劃”與“抖音非遺計劃”聯合,持續為像方根民這樣的非遺傳承人、傳統手藝人提供扶持,幫助他們掌握短視頻和直播技能,創作優質內容,提升運營能力,獲得更大的市場和機會,促進傳統手藝人在抖音上健康發展與成長。
傳統技藝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融入了當下這個時代,保護和傳承非遺技藝,也因為直播電商有了新的方法。
飲茶一事,可俗可雅,可繁可簡。可以“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亦可“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
方根民如今最常飲茶的時候,就是在直播間里,隨著一泡接一泡續水,將與茶有關的林林總總都娓娓道來。
婺源這方水土滋潤出的獨特風味,加上制茶匠人的技藝傳承與發揚,共同造就了方根民直播間里那份茶友與茶人之間的相互信任,也令縷縷茶香借助著新興平臺的力量,飄向全國各地。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