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重管理行動》全文如下
體重水平與人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體重異常特別是超重和肥胖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癥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結果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為34.3%,肥胖率為16.4%;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11.1%,肥胖率為7.9%,整體超重肥胖形勢不容樂觀,亟需加強干預,予以改善。
行動目標:
到2030年,實現體重管理支持性環境廣泛建立,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顯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參與、人人受益的體重管理良好局面基本形成,人群超重肥胖上升趨勢初步減緩,部分人群體重異常狀況得以改善。
個人和家庭:
1.正確認識體重。個人和家庭要正確認識體重管理的重要性,了解超重肥胖對健康的危害等科學知識以及飲食、運動、睡眠、心理狀態對健康體重的影響,做到“三知一管”,即知曉健康體重標準、知曉自身體重變化、知曉體重管理方法,科學管理自身體重。
2.科學管理體重。家庭成員積極參與體重管理,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全家共同行動,將健康體重作為家庭生活新理念,以家庭健康生活方式培養為重點,倡導吃動平衡、“三減三健”等健康理念,推進家庭成員形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倡導家庭平衡膳食,掌握科學烹飪技巧,既注重口味也注重營養和健康。鼓勵家庭成員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定期測量體重、腰圍,并加強相互提示,降低聚集性家庭肥胖風險。
3.掌握體重管理技能。倡導家庭配備“一秤一尺一日歷”(體重秤、腰圍尺和體重管理日歷)。家庭成員掌握基本鍛煉技能,提升科學運動能力。加強嬰幼兒和兒童青少年體重管理。提倡嬰幼兒母乳喂養,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強化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體格生長監測、營養與喂養指導、運動(活動)指導,促進吃動平衡;強化父母是兒童健康教育第一任老師的責任,培養兒童青少年形成動態測量身高、體重、腰圍的健康習慣。
社會和政府:
1.加強科學普及和宣傳倡導。發布體重管理核心知識和體重管理技術指南、標準。鼓勵學會、行業協會開展體重管理科普宣教。發揮主流媒體傳播優勢,充分利用“兩庫一機制”,加強公眾平衡膳食、科學運動有關教育,倡導吃動平衡、“三減三健”等健康理念。結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月、愛國衛生月、全民營養周、體育宣傳周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體重管理宣傳活動。結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開展健康體重相關健康教育。推動體重管理科普宣教進家庭、進社區、進醫療衛生機構、進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賓館、進餐館食堂等。針對孕產婦、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學生、職業人群、老年人和相關慢性病患者,開展體重管理科普宣教。(國家衛生健康委牽頭,全國愛衛辦、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監管總局、廣電總局、體育總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計生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發揮專業技術優勢,規范體重管理服務模式。推動醫療衛生專業人員掌握體重管理知識和技能,在疾病防控、臨床診療過程中提供飲食、運動等體重管理指導服務,推廣健康生活方式。鼓勵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設置體重管理門診或肥胖防治門診,整合相關專業資源,提供體重異常防治服務。進一步推廣體重管理中醫適宜技術,為各類人群提供中醫體質辨識和包括飲食調養、起居調攝、運動保健等在內的中醫藥保健指導服務。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體重管理納入簽約服務,及時向簽約居民提供體重管理指導。倡導醫療衛生、營養、運動等專業人員深入社區、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場所,開展合理膳食、科學健身等體重管理技術指導和健康咨詢活動。加強體重管理重點人群分類指導,提高體重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和精準化水平。(國家衛生健康委、體育總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積極營造良好的體重管理社會支持性環境。打造健康主題公園、健康步道、健身器材等支持環境,建立家庭健康服務陣地。加強健康單位建設,推進健康食堂、健康餐廳建設。校園內避免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開展兒童青少年合理膳食、主動運動和心理干預等保健工作。進一步增加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場所數量和覆蓋范圍,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向公眾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開展多種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動,形成濃厚的體重管理氛圍。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賓館酒店等配置體重秤,有條件的配置室內外健身器械等。鼓勵商業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有效參與體重管理,充分發揮支持保障作用。(全國愛衛辦、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金融監管總局、體育總局、國家疾控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計生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4.倡導健康消費新理念。充分利用體重管理新技術、新成果,引導和研發體重管理新產品。加快食品加工營養化轉型,合理降低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的含量。開展合理膳食宣傳等相關活動,提高消費者正確認讀食品營養標簽的能力。推動體育健康產業不斷創新,豐富科學鍛煉方法和器材,結合數字科技開展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評估。鼓勵研發推廣健康管理類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設備,提高個人體重管理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體育總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加強體重監測與效果評估。加強體重監測,及時掌握人群體重水平及相關影響因素變化,指導各地開展重點人群體重管理。持續高質量開展營養和慢性病相關監測,加強健康生活方式調查,開展體重管理效果評估。(國家衛生健康委負責)
pdf文件下載地址: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7788/202504/47be00ac0247433c891a0f576e0493b5.shtml
全面工作
傳播矩陣
FOLLOW US
蘇州工業園區東方華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電話:0512-68295918
郵箱:info@ccahouse.org
網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水坊路36號姑蘇會平江館心臟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