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一輛小米“SU7”在高速路上發生碰撞后爆燃,致三人死亡。死者家屬提出車輛“突然失控”、“事故后車門鎖死”等質疑。車輛碰撞前,處于智能輔助駕駛狀態,行駛速度約116公里每小時。
事故在4月1日持續發酵,網民質疑雷軍在事件后持續沉默。小米集團股價直線跳水。截至星期二港股收盤,小米集團大跌5.49%。
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深夜回應稱,由于事故還在調查,小米一直沒有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此刻還沒有辦法回答,并代表小米承諾,無論發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并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
當晚,小米汽車官方也發文回應事故相關傳聞。
眾所周知,一起交通事故的成因往往是復雜的。公眾在關注事件時還是應該多一些耐心,等一等官方的權威調查結果。在此之前,最好避免盲目歸因,更不應站在某個道德制高點上,對逝者家人或者車企實施攻擊。
當然,這并不代表在官方調查結果發布之前,不能針對此事展開討論。這起“SU7”事故涉及新能源車輛,關注度很高。在這樣的背景下,事故也有可能成為解決新能源汽車痛點、推動行業進步的契機。
正如齊魯晚報網評論所說,在關注事故后續處理的同時,應把提升電動汽車安全性能作為重要議題,并結合事故細節展開討論。隱藏門把手到底有沒有安全隱患?是否應該有所改變?如何改變?現階段智能駕駛到底處于什么樣的水準?在多大程度上智駕是可以信賴的?車企在宣發中應該怎樣界定智駕?諸如此類的問題都亟待求解。
小米“SU7”事故的代價是慘重的。在哀悼逝者的同時,各方必須積極行動起來,以切實的改變,引導科技發展,保障駕駛安全。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