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逐漸增強,中國高校陸續走向世界。以前中國高校在歐美地區基本沒有知名度,也很難得到歐美機構認可。最近歐美機構開始全面分析中國高校的發展。
2025年歐洲兩大權威教育評估機構——英國QS和西班牙Webometrics,都陸續發布世界大學排行榜,這兩個歐洲機構對中國高校都有特別說明,認為中國內地高校進步明顯。
根據兩份機構平均加權得到的結果,今天我們主要來看一下歐洲這兩個機構評選出的中國內地高校40強。
歐洲機構評出的中國高校40強
根據兩份機構的排行榜來看,歐洲機構認為,中國內地高校前三名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
清華和北大整體上升勢頭迅猛,歐洲機構都預測兩所高校在未來20年內,有望闖進世界十強。兩所高校在科研產出方面表現優秀,學科體系也更加國際化和頂尖化,國際影響力正在持續增強。
當年外國機構和學者都認為中國的排名應該是“清北復交”,但是最近這些年隨著浙江大學的崛起,這種局面已經徹底改變。浙大在工學、理學、醫學以及農學等領域都脫穎而出。
上海交通大學位列第4,復旦大學位居第5。這兩所高校在歐洲機構里面都挺進世界100強,所以在歐洲學者眼里面都擁有較強的實力和較大的影響力。
兩所高校都是位于中國的核心城市上海,經濟效應帶動人才加盟,科研和產業深度融合,國際化水平逐漸提高,對于上海交大和復旦的發展都十分有利,無論是基礎學科還是工科等都發展得很好。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退居第6,南京大學位居第7。雖然這兩所高校在國際榜單中稍微落后,但是在基礎學科方面的突破仍然很明顯,比如量子力學、人工智能等領域在世界前沿。
以前中科大的出國留學率位居全國第一,且中科大少年班前往世界各國深造,形成巨大影響力。這些年隨著清華北大發力,中科大的少年班生源方面受影響,國際影響力逐漸下降。
武漢大學位列中國內地第8名,同濟大學位居第9。武漢大學的優勢在于其規模龐大,而且學科發展均衡。而同濟大學則是十分搶眼,這是前十名里面唯一的純理工類高校。
同濟大學和歐洲各國都有密切合作,比如學校的車輛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等學科和德國、法國等建立有中德工程學院、中法工程師學院等項目,所以,在歐洲擁有極高的認可度。
華中科技大學位居第10名,整體進步也是極為明顯。但值得注意的是,兩個機構對華科的評價存在較大差異,英國QS版世界排名300,而西班牙版則是排名132。
山東大學位居中國內地15名,表現得非常搶眼。從實際情況來看,山東大學這所傳統的老牌名校,這些年在國內稍顯落寞,但是其優勢學科在國際方面還是得到很高的認可。
比如山東大學的數學學科,在世界就享有盛譽。還有材料工程、海洋科學等方面的研究也是擁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加上學校的醫學、人文學科也表現突出,使得整體排名不斷提高。
通過這份榜單來看,許多211高校都取得較好的成績。比如鄭州大學位居30名,北京科技大學位列34名,上海大學和蘇州大學兩所綜合性高校,分別位居37和38名。
深圳大學位居全國第33名,這是唯一上榜的“雙非”高校。深圳大學依靠雄厚的地方財政實力支撐。這些年引進大量海內外的高端學者,在多個領域研究都取得足夠豐富的成果。
比如深圳大學的計算機、材料學、工程力學、數學、電子信息等學科領域,在國內都已經逐漸達到一流標準,而且發表大量論文,在國際層面形成巨大影響力。
總體評價
隨著中國雙一流建設計劃的陸續實施,中國高校整體科研經費穩步增長,在諸多領域,甚至已經超越歐洲地區的高校。比如工程學、計算機、土木工程等學科都已經位居世界前列。
還有中國高校在國際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僅次于美國,學術影響因子正在不斷提高。這些都是歐洲機構排名的重要指標,所以中國內地高校的排名上漲得非常快。
當然,中國內地高校能闖進世界100強的數量還比較少,這里面有多方面因素影響。比如中國內地高校基礎學科實力還比較薄弱,比如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生命科學等學科都沒有達到世界一流。
除此之外,中國內地高校所謂的國際化,也只是停留在最原始的階段,即僅招收國際留學生,注重留學生比例,而不是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和前沿化。這些都是中國內地高校需要不斷改善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