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推送當中,提到河北三河的商店招牌風波。
當時我是這么寫的:
你們外省人才敢去燕郊買房,我們保定、石家莊長大的人一般不買燕郊,我們之所以努力做題,就是為了逃離河北。你以為衡水中學是教育機構,錯了,這是河北人去京滬穗深津的走線機構,河北人就是中國的老墨,河北必將偉大復興。
有朋友說,老熊,你又調侃了,還真不是。
上述這段話,山河四省另外三家的朋友能懂一半,買房買在燕郊的朋友能懂75%,只有生于河北的朋友們才能全都明白。
關于三河商鋪招牌,人民網有報道:
三河強換商戶招牌,需給公眾一個交代
簡單說,就是領導覺得紅、藍、黑三色太難看、太搶眼,覺得河北老鄉的審美堪憂,于是下了一個非正式的命令,勒令街頭的店鋪都改色,全都換成綠的。
醫院的紅底白十字,也變成了綠底白十字。
媒體去采訪,當地的基層工作人員就在抵賴,說我們沒有下文字的東西,都是自愿的。
經歷了這幾年,咱們也明白所謂自愿是怎么回事。
最后城管跟商家說“不怕花錢你們就自己改回來”。
這純粹就是玩賴了。
現在還有人盯著不依不饒,是因為三河這個縣級市非常獨特。
它屬于廊坊,但是緊貼北京,很多北京東三環東四環上班的人,會住在三河(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燕郊鎮),是北京的睡城。
所以三河有很多工作在北京的外省移民,他們看見這種“統一招牌”“統一色調”的做法,只會大吃一驚,覺得“怎么會這樣”?
城市不像一個現代城市,長官不像一個靠譜長官,而且長官對綠色的深沉追求,隱隱有著大師、風水(通報上一般叫政治騙子)的那種氣質,而且這些開店的商家,為什么居然委曲求全、說改就改,也不敢跟城管爭競爭競?
因為我們河北就是這種氣質,這種氣質一言以蔽之,就是折騰人。
但是事情得兩面看,長官雖然能折騰人,老百姓也就成長了,特別地扛折騰。
所以買了燕郊房的外地人覺得這些開店的特別老實,不敢對抗亂命。其實是因為這些開店的河北人居多。
我們河北人是不會反抗上邊兒的,安史之亂之后,就再也沒有河北人挑戰朝廷的事兒了。
前幾年看到各地層層加碼的土政策,飄零在外的河北人往往會激發思鄉之情,因為好多城市的做法,實在是太河北了:一刀切、大呼隆、瞎折騰。
2022年,成都的某個街道就曾經要求店家把所有招牌都換成漢語拼音。
我當時的感受就是:
1.這件事居然沒有最先出現在大河北,這不科學;
2.全國各地治理水平的河北化,是一種趨勢。
等到這幾天河北開始改招牌,才感嘆到果然是雖遲但到。
只是大河北過去在變革方面差點事兒,但在保守這件事上,敢為天下先。
現在好了,就連保守和瞎折騰方面,也嚴重落后于其他兄弟省份了。
這就是吃米田共都沒有趕上熱的,實在是太讓人難過了。
生為河北人,就自帶一種精神創傷。
我們小時候,老師跟我們說,河北是沒有985大學的,211大學算有一個,但在天津境內。
今天我們看特朗普用84%、125%、145%的稅率來威脅我們。
這就嚇不到我們英雄的河北人民,我們從小就是踩著145%的高考分數線過來的。
為了紀念我們河北的英雄氣概,我就訂了一頂帽子。
“帽子右側要有河北地圖,一定要把中間的那個小點點標上。”
“那是三河,燕郊所在的三河。”
“北三縣永遠是河北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圖發出來,有朋友問我:
熊師傅,您熱愛家鄉的心情我能理解。
但是,make HeBei great again.既然是again,一定河北曾經great過。
什么時候?
大概得追溯到袁紹當省領導的時候了。
河北在戰國時候,算是“天府之國”。
想想也合理,你看西門豹治鄴,河北人還買女孩子往漳河里扔,可見那個時候土地肥沃、出產豐富,如果像現在似的這么干咧咧的,往河里扔活人非賠本不可。
這是全國唯一一個同時有海洋、湖泊、山脈、高原、草場、沙漠、平原的省份。
它不應該只有這樣的存在感,也不應該就這樣一直被忽視。
p.s
河南朋友說:“全國都黑我們河南人。”
河北朋友說:“知足吧,只有我們河北人才黑河北人。”
都是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