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近年來,古裝劇一直在尋求突破與創新。能否將傳統文化與故事情節巧妙結合,打破千篇一律的套路,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劇體驗,是古裝劇破局的關鍵。
4月12日上線,由愛奇藝自制并全網獨播的聊齋式單元古裝劇《無憂渡》,就將傳統文化與當下審美緊密結合。開播次日,并以美輪美奐的畫面和久違的志怪風,為古裝劇市場注入了新活力。
滿中式審美的新奇體驗
《無憂渡》整體以含蓄典雅的中式美學為基礎,構建了一個風格獨特、光怪陸離的幻想世界,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東方奇幻長卷。
在視覺構建上,這部劇對中式美學的詮釋別出心裁。為將志怪元素與中式審美巧妙融合,創作團隊考究地借鑒了敦煌壁畫的色彩運用,劇集畫面整體以清雅為主,并在主色調的基礎上加入少量撞色,創造出一種不失神秘色彩又充滿文化底蘊的高級審美風格。
《無憂渡》的服裝造型更是獨具匠心,全劇服飾以清新淡雅的水墨風為主調,簡約而不失大氣。角色衣著上細膩的紋理、流暢的線條,盡顯東方服飾的獨特韻味,給人一種干凈、純粹之感,仿佛將觀眾帶入了一個遠離塵世喧囂的詩意畫卷之中;妝造方面,這部劇則將古典美與幻想感交織起來,尤其是劇中妖獸的造型,既有奇詭的視覺沖擊,又不過分離奇夸張。
此外,這部劇的場景特效也十分精美。在已播出的劇集中,宣夜制服“人面鸮”與“山妖娶親”的大場面激烈、宏大,堪稱視覺奇觀;富麗繁華、車水馬龍的廣平城也令人賞心悅目。
而隨著劇情的推進,清幽神秘、充滿故事的團圓客棧,以及玄妙莫測、暗藏玄機等諸多核心場景也將陸續上線,共同組建成一個沉浸感十足的瑰麗世界。
古典文學與傳統文化的深入交融
志怪小說一直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東方幻想的無限浪漫。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搜神記》《齊諧記》《列異傳》,到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宋代志怪類文人筆記如《夷堅志》《齊東野語》等作品,都蔚為奇觀。清代的《聊齋志異》,更是志怪小說的集大成之作。
而《無憂渡》以“鸮吟”“回春”“換命”“入畫”“雙生”“化妖”六個單元,串聯起半夏和宣夜守護人間正義的奇幻之旅,正是采用了“聊齋”的故事形式,向經典致敬的同時,講述著符合當下審美的全新故事。
同時,這部劇也承襲了《聊齋志異》這部文學經典“妖有人情”的精神內核,以“愛、貪、嗔、癡、空、渡”的六重命題,勾勒出了一幅夢幻詭譎的眾生相,探討、刻畫了善與惡、愛與恨、深情與偏執交織的復雜人性。
劇中也隨處可見傳統文化元素的影子,并與人物劇情緊密結合。
開篇故事“鸮吟”中擅口技的“人面鸮”蠻娘,常以歌聲催人入眠,而她所唱的《詩經》中的經典愛情詩《鄭風·野有蔓草》,這首詩表達的是偶遇美人、一見傾心的真摯情感,暗合單元故事的人物命運,意味深長。“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這樣的巧妙嵌入不僅能讓故事更有韻味,還能讓觀眾在看劇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
第二個單元故事“回春”,則以無法照出人影的銅鏡為引,“鏡妖”的概念在古典文學中也早有傳統,唐傳奇的代表作品《古鏡記》便是以“銅鏡照妖”貫穿始終,這種建筑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既有文化底蘊又令人耳目一新。
《無憂渡》在神異世界的構建上,則吸收了上古神話典籍《山海經》的精粹。
男主宣夜是玄豹一族,“玄豹”這一形象便出自《山海經·中次十一經》:“即谷之山,多玄豹。”;南朝山水詩人謝脁的詩中,也有“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之句。玄豹的高隱之姿,正與宣夜的卓拔于世互相映照。
而單元故事“雙生”中的狐族,更是在《山海經》中的《南山經》《大荒東經》《海外東經》之中都有記載,流傳廣泛。
古代經典打底、傳統文化加持,讓這部劇有了堅實的文化底蘊,在扎實的傳統志怪體系基礎上,開出馳騁想象又充滿文化韻味的搖曳之花。
中式美學的畫面建構、傳統文化和經典文學的底蘊,再加上動人的情感和充滿懸念的故事設定,讓《無憂渡》在古裝長劇集市場的開拓創新上貢獻出了彌足珍貴的嘗試與探索,進一步引領了古裝作品傳承與創新高度融合的新風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