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由美國挑起的關稅戰,正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恐慌。很多人說,這是美國最后的機會,也是帝國末日前的垂死掙扎。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挑起熱戰的可能性,正變得空前巨大。
這種說法雖然有些危言聳聽,因為我們熟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就是一場由關稅引起來的熱戰。
而現在,當年的戰爭條件也確實都具備了。
那么,關稅戰是如何引起熱戰的呢?在現在的世界局勢下,戰爭真的會發生嗎?
下面就讓我們從美國的歷史入手,說一下這種可能性。
美國這個國家在建立初期,便帶有非常濃厚的保守和孤立主義。
他們先是用10年的閉關鎖國,讓自己避免了在工業上受到歐洲傳統強國的沖擊。
接著,他們又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會,靠著和平的發展環境和靈活的貿易政策,搶奪了大量的勝利果實,并且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一工業強國。
然而到了1929年,美國的戰爭紅利吃得差不多了。
而在國際上,舊有秩序帶來的經濟增長也開始舉步維艱。
美歐雙方,面臨著非常激烈的商業競爭。在當時的美國人眼中,甚至覺得戰敗的德國比英法兩國更加“順眼”。
1930年,美國通過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
這個法案規定,美國將會對全世界的兩萬多種商品征收高額關稅。其中最敏感的890種商品的關稅稅率,更是被提高到了前所未見的59.1%。
美國的原意,是想通過這個法案,隔絕歐洲和自己之間的商業行為,讓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以避免歐洲商品的競爭。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事與愿違。歐洲的列強紛紛表態,要對美國進行反制。
1929年4月,眾議員威利斯·霍利 (左) 和參議員里德·斯穆特。
就這樣,一場沒有贏家的關稅大戰,就這樣開始了。
全球的貿易量驟降66%,各國為自保紛紛筑起關稅高墻。
美國進出口貿易,暴跌了70%,使得本就很嚴重的經濟危機再次加劇。美國的失業率飆升至25%,恐怖的大蕭條開始了。
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人固然難以生活,而那些國際化的大資本家,日子也不好過。
資本的增值在于流動,而當時世界上所缺乏的,恰恰就是流動性。
失去了投資方向,資本家就成了無根之水,只能等待干枯致死。
另外的一個受害者,就是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列強。
這些國家的生存十分仰仗國際貿易,尤其是當時還掌握著金融霸權的英國更是如此。
而在《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出臺后,國際貿易幾乎被斬斷了,這些國家必須要重新尋找出路。
這樣一來,在一戰之后已經分配好的地緣格局,便不再能滿足現在的需要了。于是,一場新的利益分配戰爭便呼之欲出了。
到了1933年,歐洲發生了劇變。曾經在“啤酒館暴動”中一敗涂地的希特勒,居然奪得了政權,成了德國的元首。
而且很快,他就領導國家,重新走上了武裝之路。
同時,在世界的東方,崛起的日本也開始了侵華的腳步,大有一統東亞的感覺。
無論是武裝還是擴張,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持。也就是說,德國和日本,成了那個美歐開啟關稅戰的時代,十分難得的投資熱點。
資本從來都是趨利的,不管對方是什么人。在這種新的格局之下,美國開始加大對德國、日本的投資。
1933-1937年間,美國50家最大的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幫助納粹將自己的國防軍,建設為世界第一的軍事力量。
福特在科隆建立的工廠,為德軍生產三分之一軍用車輛;標準石油向德國轉讓了合成燃料專利,使希特勒突破了石油加工的枷鎖;
IBM的霍爾瑞斯打卡機,成為了納粹管理集中營、實施種族滅絕的技術支柱;
而美國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不僅給納粹提供了高額的貸款,還資助其“人種學”的研究,為納粹種族理論提供"科學背書"。
當美國消費者承受著關稅戰導致的6.8%通脹時,華爾街銀行家們,正通過國際清算銀行向納粹轉移資金。僅1939年8月,就有價值2.3億美元的黃金從美聯儲金庫流向柏林。
而在太平洋另一端,美國財團同樣在培植日本的戰爭勢力。
摩根財團與日本三井、三菱財閥保持著百年資本紐帶,其控制的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甚至在珍珠港事件后仍在為日軍生產通信設備。
更隱秘的是,即使在1937年之后,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公司仍然通過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殼牌公司,持續向缺乏石油資源的日本海軍輸送戰略物資。
直至1941年7月,他們才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終止了這種行為。
美國電報電話大廈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美國和德國、日本之間的合作始終十分緊密。
這兩個國家都不是鋼鐵生產大國,而他們之所以能夠生產那么多的武器,靠的就是美國出口的所謂“廢舊鋼鐵”。
1937年,美國賣給日本的“廢鋼”僅為14萬噸;而到了1940年,這個數字就暴漲到了200萬噸,增加了幾乎17倍。
另外,美國的技術支持,也讓日本受益匪淺:日本的煉鋼設備,是洛克菲勒財團提供的;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的工程師,曾協助日本改進零式戰斗機;杜邦公司則向三井物產,出售過航空鋁材的生產技術……
更為諷刺的是,在1935年,美國簽署了所謂的《中立法案》,表示自己在歐洲和亞洲的戰場上“兩不相幫”。
但實際上,他們在1942年之前,始終在不遺余力地給德國和日本提供物資。
應該說,沒有他們的支持,就沒有德國和日本的崛起,也就不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了。
他們的這種“雙標”,還真是很具有美國特色。
有人說,美國當時的行為,就是在“養蠱”。事實也確實如此,德國和日本在壯大之后,都開始對美國亮出了獠牙。
德國通過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讓美國的相關利益集團大受損失。而日本,更是直接轟炸了珍珠港,開始和美國爭奪太平洋。
直到此時,美國才使用國家機器,壓住了那些財團,割裂了他們和德國、日本之間的合作。
如今,美國的情況和當年確有相似之處。
他們在工業生產方面,確實又開始面臨著來自世界的全方位競爭;而歐洲,也確實因為俄烏戰爭的發生,再次被推到了戰爭的邊緣。
不過,現在與當年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亞洲,還有一個能壓得住世界基本盤的國家存在,那就是中國。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中國人憑借自己的努力,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全產業鏈的國家。
在光伏、電動車等領域,中國已經一騎絕塵,拿下了超過世界一半的生產力。而隨著芯片產業的突破,中國將在所有的工業領域中坐上頭把交椅。
而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新的國際貿易格局即將出現:自然資源大國將自身的礦產交給中國,在加工成成品后,再由中國出售給歐美國家進行包裝。
這樣一來,自然資源國家可以在中國身上吃到發展紅利;而歐美國家,依然可以在工業化有限的情況下,用品牌和金融拿到實惠。
這條路是走得通的,而且各方的利益都可以保證。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仍然挑起關稅戰,片面地強調“制造業回流”,就顯得有些可笑了。
更何況,在一條新路已經走通的情況下,他們非得打破這一格局,只能把所有的矛盾,都引到自己身上。
所以,別看現在俄烏戰場打得熱鬧,但真正被當成世界公敵的,反而是看起來置身事外的美國。
而美國現在,由于中國的存在,也不可能主動挑起戰爭。
所以,雖然現在的世界看起來,和二戰之前類似,但戰爭的危險卻不像想象的那么大。只要中國還存在,世界就亂不了。
參考資料:
1.美國歷史上5次發動“關稅戰” 傷人害己為何仍執迷不悟?——北青網
2.國際觀察|關稅訛詐無法“讓美國再次偉大”——起底美國關稅戰的歷史與本質——新華社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