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向樂衷于對全球進行駐軍的美國,突然有心思回撤,這一舉動預示著,起碼在未來4年,美軍必然會有大動作。這種戰略轉向的背后,是五角大樓正在醞釀的一場“軍事大手術”——從改名換姓到兵力重組,從盟友關系到戰略重心,美國正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他們的拳頭要從“全球防御”切換成“主動出擊”模式了。
先說改名這事兒。美國國防部擬將更名為“戰爭部”,表面上看是換個招牌,實際上是給軍事機器重新貼上“攻擊性”標簽。1947年《國家安全法》把“戰爭部”和“海軍部”合并成“國防部”,那時候美國還裝模作樣搞全球防御,現在直接撕掉偽裝,明擺著要把“戰爭”二字刻在腦門上。特朗普讓國防部長赫格塞思搞了個民意調查,結果54%的人支持改名,這效率比美國政客扯皮的速度快多了。不過這數據也挺值得玩味——54%的支持率放在美國政治里,有時候連個社區提案都過不了,這次卻能讓國防部改名這么大的事兒快馬加鞭推進,只能說背后的利益集團早就達成了共識。
改名只是開胃菜,真正的主菜是兵力重組。美國打算從東歐撤回1萬名士兵,還把歐洲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合并,新總部設在德國斯圖加特。這操作表面上是節省3億美元開支,實際上是在歐洲戰場“撤梯子”。想想看,歐洲國家本來指著美國大兵當“安全靠山”,現在美國說撤就撤,波蘭、羅馬尼亞這些東歐國家估計得急得跳腳。更絕的是,美國還把北方司令部和南方司令部合并成美洲司令部,這相當于把家門口的防御體系重新洗牌,擺明了要把資源集中到印太地區。
這種戰略重心轉移,直接導致駐日美軍擴編計劃被叫停,省下的11.8億美元可不是單純的財政問題。美國這是在逼印太盟友“自己扛槍”——你看,我都不往日本增兵了,你們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是不是該多掏點軍費?這種“甩鍋式戰略”玩得溜,既省錢又能讓盟友更聽話,一箭雙雕。
再看美歐關系,已經開始進入“冷戰2.0”模式。美國打算放棄北約最高盟軍司令一職,這就好比一家公司突然說不要CEO了,整個管理架構都得亂套。北約最高司令傳統上由美國歐洲司令部司令兼任,現在美國要甩手不干,歐洲國家估計得連夜開會商量怎么接盤。更狠的是,美國還取消了導彈防御部門,把任務分給各軍種和作戰司令部,這就像把原本統一的防御網撕成碎片,協調起來麻煩不說,威懾力也得打折扣。
不過,美國這套重組計劃看似精明,其實暗藏風險。合并司令部能省3億美元,但新機構的職能劃分、指揮協調肯定會出亂子。就像把兩個不同部門的人塞進一個辦公室,誰聽誰的?搞不好效率沒提升,內耗倒增加了。還有撤軍這事兒,東歐國家本來就對俄羅斯戒心重重,美國一撤,他們要么自己擴軍,要么就得跟俄羅斯套近乎,這反而可能讓俄羅斯在歐洲的影響力擴大,這可不是美國想看到的結果。
對中國來說,美國的戰略調整既是挑戰也是機會。美軍在印太地區的小動作越來越多,又是搞“堤豐”導彈旅,又是逼著盟友加軍費,擺明了要在亞太搞“軍事包圍圈”。但美國這么折騰,盟友心里也不踏實——今天能從歐洲撤,明天會不會從亞洲撤?這種不確定性反而可能讓一些國家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畢竟誰也不想被當槍使。
說到底,美國這次軍事重組,本質上是想用更少的資源維持全球霸權。但問題是,霸權這東西就像氣球,越吹越大就越容易破。美國在歐洲收縮,在亞洲施壓,看似精明,實則是在透支盟友信任。當“戰爭部”的招牌掛起來,當美軍開始在印太地區密集調動,世界格局的火藥味只會越來越濃。而中國要做的,就是握緊自己的拳頭,把該準備的都準備好——畢竟,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只有實力才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