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第30個世界讀書日,4月12日下午,由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與上海音樂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海上樂事——林華新書分享沙龍”在上音圖書館成功舉辦。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林華教授攜新書《一束金百合》與大家見面,分享他的音樂人生與創作歷程。
作|者|介|紹
林華,教授、博導,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曾任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現任中國音樂心理學學會副會長,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學術顧問。
圖|書|介|紹
本書記錄了滬上一代老克勒們的故事,這是林華的音樂往事,也是過去時光在今日的留影留聲。這里有對青春年華的回憶、對記憶里留存著的旋律的感悟、對從生命中路過的故人們的懷念,細微處甚至還有來自薩爾茨堡的“莫扎特糖果”......這些布滿人生閱歷痕跡的文字看似安靜,其實充滿動蕩澎湃,讀者會喚醒自己的經歷,從中了解中國一代音樂人的生活與工作,以及在時代飛速變革的過程中藝術觀念的發展和變化。
多維立體的上海音樂地圖
《一束金百合》是林華教授的音樂散文集,它不僅是老一代上音人學習歷程的生動寫照,更是一幅多維立體的上海音樂地圖。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窺見我國文化發展與藝術觀念變遷的軌跡,感受海派文化的獨特韻味。
名家齊聚,共話音樂往事
本次沙龍還特邀作曲家金復載教授、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余丹紅教授作為與談嘉賓,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副總編輯楊海虹女士主持。沙龍圍繞上海城市的音樂文化積淀、上音近百年歷史往事展開。
金復載教授深情回憶起與林華教授在上音附中同窗時的美好時光,特別提及書中那些充滿情感意象的細膩描寫——每一處細節背后都藏著鮮活的人物與故事。在作者生動的筆觸下,那段青春歲月里追求音樂夢想的點點滴滴仿佛重現眼前。當金教授為大家朗讀完作曲家、同窗好友奚其明先生寫給林華的信件時,在場聽眾無不被老一輩音樂家在時代浪潮中堅守藝術理想、追尋真善美的精神深深打動。
余丹紅教授則回顧了與林華教授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在探討國立音專時期中西音樂文化交融的話題時,她特別向觀眾展示了上海音樂學院建院初期的珍貴館藏——1879年版《莫扎特A大調鋼琴協奏曲》和1912年由首任鋼琴系主任鮑里斯·查哈羅夫教授捐贈的《格拉祖諾夫鋼琴協奏曲》。這些歷經百年滄桑的樂譜靜靜佇立在圖書館的書架上,不僅滋養了一代代音樂學子的藝術成長,更見證了學院的歷史與學術積淀。當這些泛黃的書頁在觀眾面前徐徐展開時,仿佛打開了一扇時空之門,讓在場所有人都沉浸在那段充滿藝術激情的歲月回響之中。
音樂與回憶的盛宴
活動現場,青年大提琴演奏家常菲傾情演繹了她在閱讀完這本音樂散文集后的個人創作——即興隨想曲《月光下的漫步一[金百合讀后感]》以及舒伯特《冬之旅》。悠揚、深沉的琴聲為這場沙龍增添了一抹詩意,一抹情愫。音樂與文字的碰撞,讓在場來賓沉浸于一場心靈與藝術的對話、過去與當下的凝視。
書香樂韻,共敘感悟
在沙龍分享環節,多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暢談了對《一束金百合》的感悟。上海音樂學院李小諾教授以審美心理學為切入點,深入解讀了書中令她感觸頗深的精彩段落;姜丹教授則帶來了珍藏多年的上音回憶錄,與葉思敏副教授共同追憶賀綠汀院長任內大力倡導全院研習民族民間音樂的故事。俞一帆副研究員以上音節目單與校史檔案中的歷史記錄分享了上音人在近代上海中西音樂文化碰撞交流過程中的種種貢獻。袁征老師分享了上音圖書館館藏上世紀五十年代開盤帶的修復和數字化進程,期待數字化處理后珍貴影像和錄音的重現。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周成超老師特別分享了林華教授為孩子們創作的合唱作品如何從少年宮走向世界舞臺,在國際賽事中屢獲殊榮的精彩歷程。上音杰出校友、舊金山音樂學院校董鄒四維先生深情回顧他年少求學時與老一輩教授們的師生情誼,感念上音的培養。他此前剛獲得世界專業音視頻工業界最權威協會NAMM Show的終身成就獎,也是第一位獲得此項榮譽的華人。
這場新書分享會既是對林華教授藝術人生的生動詮釋,更開啟了上音圖書館世界讀書日系列活動的序章。這些熠熠生輝的音樂記憶,恰如春日里綻放的金百合,在閱讀的土壤中煥發新生,向世界訴說著藝術的永恒魅力。期待更多讀者在后續活動中,繼續這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
供稿:圖書館
撰稿:俞一帆
編輯:彭暢
審核:張卓
小音家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