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卡脖子卡到自己缺氧了!”這話可不是網友瞎編,而是2025年進入到4月份,全球半導體圈的真實寫照。
就在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甩出《關于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的當天,美國海關系統直接崩盤,華爾街半導體股票上演“冰火兩重天”——英特爾市值蒸發120億美元,AMD卻逆勢狂漲5%。
這場被外媒稱為“芯片界諾曼底登陸”的規則調整,讓全世界看懂了什么叫“用供應鏈反殺供應鏈”。
一紙通知捅破“美國制造”窗戶紙
“芯片原產地看流片地,設計、封裝全不算數!”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這招釜底抽薪,直接把美國政客整不會了。
按商務部官網4月11日更新的《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現在判定芯片是“哪國產”只看晶圓廠坐標——你在美國流片就是美國貨,在臺灣流片就算中國貨。
這規則一出,硅谷老牌大廠英特爾當場懵圈:自家俄勒岡州工廠生產的至強處理器,進中國得交125%的關稅,成本直接飆到火星價。
反觀AMD和高通倒是樂開花,這兩家早就把代工訂單甩給臺積電,現在海關報關單上原產地一欄全改標“中國臺灣”,完美避開關稅大刀。
深圳華強北的柜姐們連夜改價簽:“AMD銳龍處理器降價15%,美國關稅咱不背鍋!”這場景氣得白宮經濟顧問直拍桌子:“中國人這是逼著我們拆自家工廠啊!”
“流片地規則”背后的絕殺邏輯
要說這招狠在哪,得看看美國半導體協會的財報數據,2024年中國進口的3860億美元芯片里,72%貼著“美國設計”的標簽,但實際在美國本土制造的還不到18%。
現在新規一落地,相當于給“美國設計”戴上了緊箍咒——你想享受中國市場?要么把工廠搬出美國,要么等著被關稅壓死。
看看美國企業的反應就知道多扎心,德州儀器暴跌6.2%,安森美半導體跌2.2%,這些在美建廠的老牌企業,生產線現在全成了燙手山芋。
反觀中芯國際股價當天暴漲5.9%,華虹半導體更是狂飆14%——資本市場用真金白銀投出了信任票。
有行業分析師調侃:“中國這是給全球芯片商出了道選擇題,要么跟美國混喝西北風,要么來中國吃肉喝湯。”
撕掉標簽的“中國智造”
這場規則革命最絕的,是給“Made in China”換了新劇本,北京中關村的創業公司現在流行新操作:設計圖紙發臺積電流片,回大陸封裝測試,最后打上“中國制造”標簽出口。
按海關總署4月12日數據,這種操作能讓綜合成本直降40%,還完美繞開各國貿易壁壘,更讓西方冒冷汗的是中國的“技術兜底”。
武漢長江存儲的工程師曬出朋友圈:“咱們232層NAND閃存良品率超95%,比美光美國廠還高3個百分點!”
這話可不是吹牛,工信部4月10日剛發布的《半導體產業白皮書》顯示,中國28納米及以上成熟制程產能已占全球35%,2027年要沖到39%。
現在義烏小老板都懂行話:“流片去臺積電,量產找中芯國際,這波穩賺不賠!”
全球產業鏈的“地震效應”
這場規則地震的余波正在改寫世界地圖,日經新聞拍到魔幻一幕:英特爾俄勒岡州工廠的貨運卡車集體改道,拉著光刻機往馬來西亞檳城狂奔——那邊的人工費比美國便宜60%。
荷蘭ASML的銷售總監偷偷透露:“中國客戶今年下單的光刻機,比美國多出三倍!”
歐盟貿易專員看著海關數據直搖頭:“中國一季度自美芯片進口量暴跌22%,國產采購率卻沖到58%,這哪是貿易戰,分明是產業鏈大洗牌!”
更絕的是韓國半導體協會,他們連夜修改行業指南,要求三星、SK海力士把流片優先放在中國工廠——生怕慢一步就被關稅大棒砸中。
供應鏈博弈的終極答案
站在2025年回看這場對決,中國用一紙通知揭穿了皇帝的新衣:當美國還在用關稅大棒搞恐嚇時,咱們早已掌握了供應鏈的“道”與“術”。
商務部研究院的專家說得透徹:“這不是要跟誰脫鉤,而是要告訴世界——你能用供應鏈當武器,我就能把它變成護城河!”
看著紐約港滯留的英特爾貨輪,再看看青島港無人碼頭吞吐的“中國芯”集裝箱,突然想起十年前那句網絡神評:“以前總說中國在追趕,現在才發現我們在定義賽道?!?/strong>
這場原產地規則的博弈,終將被記入商學院教材——不是所有反擊都要硬碰硬,有時候改個標簽,就能讓對手的拳頭打在棉花上,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