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椰 李德尚玉 實習生 劉宇博 北京報道
碳中和周報關注“雙碳”領域的最新前沿動態,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動態、企業實踐等。我們將通過精選每周碳中和領域的重大事件,并進行點評的方式,提供一個及時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臺。
1、農業強國規劃出臺:加快推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明確要加快推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推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加強受污染耕地治理和安全利用。保護重要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加強農業生物安全管理。健全重要農業資源臺賬制度。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和海洋伏季休漁,推進黃河流域農業深度節水控水。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制度。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推進新階段農業農村發展,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要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在綠色轉型中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2、兩部委發文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
4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我國首份針對虛擬電廠的國家級專項政策。文件明確指出:虛擬電廠是聚合分布式電源、可調節負荷、儲能等各類分散資源,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協同參與電力系統優化和電力市場交易的電力運行組織模式;并提出:“到2027年,全國虛擬電廠調節能力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達到5000萬千瓦以上”。文件明確了虛擬電廠參與市場機制基本建設原則和參與電力系統運行機制要點,并倡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虛擬電廠建設運營,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構建繁榮產業生態。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當前,我國虛擬電廠處于試點示范向規模化發展過渡階段。《意見》將為系統推進虛擬電廠規范化、規模化、市場化、常態化發展提供重要指導。
3、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環保產業要強化原始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
近日,在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暨第七屆生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表示,當前,我國已進入加速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升級,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是環保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他認為,環保產業要強化原始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聚焦多污染物協同治理、碳捕集利用封存、新污染物治理等關鍵領域,努力推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可信技術,加快數字賦能,培育產業新業態,深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環保領域的應用布局,構建智慧環保產業生態,提升環境監測預警、污染溯源治理的數智化水平。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環保產業強化原始創新,要突破關鍵技術瓶頸。隨著人工智能不斷發展,要進一步加強AI與環保產業結合,幫助企業更好地進行技術突破。
4、我國新增青海、重慶兩處世界地質公園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消息,當地時間4月10日23時(北京時間4月11日早5時),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21屆會議上,我國推薦的青海坎布拉、重慶云陽兩處候選地正式獲批“世界地質公園”稱號。至此,我國世界地質公園增至49處,數量繼續穩居世界首位。
2015年,為進一步保護全球地質遺產和自然景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大會批準了國際地球科學與地質公園計劃,設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截至目前,全球共有世界地質公園229處。我國自加入該計劃以來,一直秉承“頌造化之神奇 謀區域之長興”理念,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彰顯地域特色的地質遺跡保護與利用模式,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廣泛傳播了生態文明理念,贏得國際社會普遍贊譽。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新增青海坎布拉、重慶云陽世界地質公園,彰顯我國地質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深度融合,以國際認可模式轉化生態價值,提升全球治理話語權,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供實踐范例。
1、北京市發布碳排放權交易和結算規則
4月11日,北京綠色交易所發布《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和結算規則》。規則共八章五十三條,交易主體包括重點碳排放單位及自愿參與交易的單位。交易主體交易采用公開競價、協議轉讓、有償競價以及符合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鼓勵交易主體采用公開競價交易方式進行交易。規則對結算、信息管理、風險管理、交易行為監督、爭議處理等進行了詳細規定。規則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北京綠色交易所碳排放權交易規則(試行)》《北京綠色交易所碳排放權交易規則配套細則(試行)》同時廢止。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和結算規則》的公布有助于為規范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保護交易市場交易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交易市場秩序。
2、內蒙古發布《綠色礦山建設規范》系列地方標準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批準發布了《綠色礦山建設規范第1部分:非金屬礦行業》等9項綠色礦山建設系列地方標準,將于4月28日實施。舉措旨在規范礦山企業的開發行為,推動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效解決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達成兩者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資源開發環節,標準將促進礦山企業摒棄落后的開采方式,采用先進、環保的開采技術,最大程度提高資源開采回采率與綜合利用率。在礦區生態修復方面,嚴格遵循 “邊開采、邊修復”原則,對礦山廢水、廢氣、廢渣的處理與排放也作出了細致規定,有效減少礦山開發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內蒙古出臺9項綠色礦山地方標準,明確非金屬礦等行業綠色開發要求,將推動企業技術升級與資源高效利用。未來要加強平衡礦產開發與生態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
1、三一智能制造產業園公用空壓站獲國家一級能效認證
近日,三一智能制造產業園“燈塔工廠”公用空壓站獲得國家“一級能效”認證,成為工程機械行業首個達到這一節能標準的站房,樹立起行業節能新標桿。三一智能制造產業園一級能效站房全部采用全球領先的高性能噴油螺桿壓縮機和零氣耗鼓風吸干機節能產品,通過采用變頻空壓機,按需調節氣量,結合使用零氣耗鼓風節能吸干機,同時配備能量回收系統能夠回收利用多余熱能,最終系統綜合輸功效率達到一級能效最高水平。與普通站房相比,三一智能制造產業園一級能效站房更環保、更節能、更綠色。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三一智能制造產業園空壓站通過采用變頻技術等措施,顯著降低能耗,助力綠色生產,為工程機械行業建立節能標桿站房起到了示范作用。
2、中海油:2024年實施18項節能改造項目,二氧化碳減排量58.95萬噸
近日,根據中海油官微,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簡稱“中海油”)發布了2024年度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ESG)報告。報告顯示,中海油綠色低碳生產成效顯著,我國海上首個全方位綠色設計的烏石23-5油田群建成投產,渤海岸電三期工程全面投用。全年實施18項節能改造項目,累計實現全年二氧化碳減排量58.95萬噸。新能源和負碳業務有序推進,“海油觀瀾號”融合發展示范工程平穩運行,渤海和海南兩個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基地建設穩步開展。數智化發展堅實有力,“深海一號”等一批智能油氣田相繼建成,海上平臺智能化率穩步提升,并入選中國工業數據治理“領跑者”企業名單。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中海油通過節能改造、岸電應用及CCUS基地布局,協同智能化升級與新能源開發,顯著提升低碳生產能力。未來以數智化驅動能源轉型,將更有助于強化海洋油氣綠色開發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