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量子力學,許多人腦海中或許會浮現出 “玄學” 二字。這門學科全然顛覆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經驗,打開了一扇通往奇異世界的大門。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同樣對傳統認知發起了挑戰,它提出了全新的相對時空觀,革新了我們對時空的理解。但相對論仍歸屬于經典物理學范疇,因為它遵循著最基本的因果律和定域性原則(簡單來說,即光速限制,任何信息和物質的傳播速度都無法超越光速)。
量子力學則截然不同,它對我們的世界觀和宇宙觀帶來了根本性的沖擊,甚至連因果律這一經典物理學的基石都受到了挑戰。
想象一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著清晰的因果邏輯:我打你一耳光,隨后你才會感覺到疼痛。但在量子世界里,卻可能出現這樣令人匪夷所思的情景 —— 你先感覺到疼痛,然后我才打了你一耳光。這種違背常規因果的現象,是不是讓人覺得荒誕至極,仿佛踏入了一個 “不講理” 的瘋狂世界?
在經典宏觀世界里,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是直觀而確定的。
比如一輛小汽車停在路邊,無論我們是否關注它,它都客觀存在于那里,位置不會憑空改變。但量子世界卻充滿了不確定性。在這個奇異的世界中,事物的狀態往往取決于觀測。
以汽車為例,假如它處于量子世界,那么只有當你進行觀測時,汽車才會在某個確定的位置出現;而當你未觀測時,汽車可能身處宇宙的任何角落,甚至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不同的地方。這聽起來是不是讓人難以置信,仿佛意識能夠左右客觀世界的存在?
關于 “意識” 對量子世界的影響,在大眾的討論中愈發神秘化。
然而,對于物理學領域的專家而言,在量子力學的某些詮釋中,盡管確實涉及 “意識” 概念,但其中的內涵絕非普通大眾所理解的那般簡單。物理學家們憑借著深厚的科學素養,專注于對自然規律的探索,并沒有精力涉足玄幻哲學等領域。實際上,量子力學中關于 “意識” 的詮釋,有著更為深層次的邏輯脈絡,不能僅僅從字面意思去解讀。
量子力學的諸多詮釋,都圍繞著一個核心 ——“觀測”。可以說,量子力學的所有謎題,根源都在于 “觀測” 這一行為。
量子世界具有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特性,諸如疊加態、不確定性、糾纏態等量子態。在理論層面,這些狀態能夠存在,但一旦我們進行觀測,卻只能捕捉到某一個確定的狀態。這就引發了一系列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在從不確定狀態轉變為確定狀態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么?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這些抽象的概念,我們借助著名的思想實驗 “薛定諤的貓” 來一探究竟。
這個實驗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大致過程是這樣的:一只貓被關在一個密封的箱子里,箱子里裝有放射性元素、毒氣瓶等裝置。放射性元素有 50% 的概率發生衰變,一旦衰變,就會觸發機關打破毒氣瓶,貓就會死亡;若沒有衰變,貓則存活。
按照量子力學的詮釋,放射性元素在未被觀測時,處于衰變與不衰變的 “疊加態”。那么與之緊密關聯的貓,最終也會處于 “生和死” 的疊加態,也就是存在一只理論上 “既死又活” 的貓。但這顯然與我們日常的認知相悖,在現實生活中,怎么可能出現一只同時處于生死兩種狀態的貓呢?
出于好奇,我們試圖打開箱子一探究竟,看看這只 “既死又活” 的貓究竟是什么模樣。然而,就在我們實施觀測的瞬間,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貓會從 “既死又活” 的疊加態 “坍縮” 為 “要么死,要么活” 的唯一確定狀態。
這似乎表明,在我們沒有觀測時,量子事件如同一片模糊的 “概率云”,充滿了不確定性;而當我們進行觀測的那一刻,概率云瞬間坍縮,變成了一個確定的結果。
是我們的觀測行為改變了最終的結果嗎?難道真的是我們的意識在影響客觀世界?
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在觀測之前去探討貓的狀態沒有實際意義,因為任何觀測者和觀測行為都屬于獨立于理論之外的特殊過程。這其中涉及到 “量子經典邊界” 的問題。
觀測行為和觀測者遵循經典物理規律,而微觀粒子屬于量子范疇,兩者之間存在著一道邊界,觀測行為必須跨越這道邊界才能生效。物理學家海森堡也提出了 “海森堡邊界” 的概念,他認為在邊界的一側是經典世界,一切都遵循我們熟悉的經典物理法則,不存在疊加態和不確定性;而另一側則是量子世界,充滿了疊加態和不確定性。
但這個邊界究竟在哪里,又該如何定義,海森堡也無法給出確切的解釋。他只是指出,這條邊界由我們所研究問題的性質決定,并且物理過程不應存在不連續性,邊界的具體位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看出,哥本哈根詮釋對于 “邊界” 的解釋較為模糊,有回避核心問題之嫌。
為了解釋量子世界如何過渡到經典世界,玻爾還提出了著名的 “對應原理”。
該原理認為,量子力學在經典物理邊界處應能自然地與之兼容。然而,這一原理最大的問題在于:所謂的 “經典物理邊界” 究竟該如何界定?我們知道,像電子、光子等微觀粒子,由于質量極小,會表現出明顯的量子效應,如疊加態、不確定性等。
而在經典世界中,物體質量較大,例如一個籃球,主要表現出經典物理效應,量子效應難以顯現。但如果我們逐步放大微觀尺度,會發現量子效應會逐漸向經典物理效應轉變,且這個轉變過程是較為自然的。
這意味著,在大質量物體上,不確定性極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宏觀物體由于質量大,物質波的波長極短,短到難以展現出波的特性,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到量子效應。這便是玻爾對于量子效應過渡到經典物理效應的詮釋。
但這種解釋看似合理,實則存在漏洞。
以薛定諤的貓為例,這個思想實驗將微觀世界的詭異現象延伸到了宏觀世界,讓人難以接受。對應原理的具體問題在于,既然量子效應會隨著尺度增大逐漸轉變為經典物理效應,那么微觀與宏觀之間似乎不應存在明確的邊界。
所謂的 “經典與微觀” 的對應關系,并非經典狀態與量子狀態的簡單對應,而是經典確定狀態與微觀不確定狀態的統計平均之間的對應。也就是說,在經典物理世界中,詭異的量子效應并非真正消失,只是從表象上看似乎消失了。
在經典混沌系統中,這種矛盾會被不斷放大,無論我們如何增大尺度,量子效應都會以某種線性方式出現,導致無法產生混沌現象。但在現實的經典世界中,混沌現象卻隨處可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們提出了退相干理論。簡單來說,退相干就是微觀粒子與周圍環境發生相互作用,致使量子效應消失,不再具有相干性,也就是不再表現出量子特性。
玻爾對于自己提出的對應原理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量子效應并非自然地轉換為經典理論,只是在統計解釋層面與經典理論相吻合。
換句話說,量子力學的統計平均結果與經典物理的確定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近似一致。但需要明確的是,量子力學與經典物理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理論體系,它們相互獨立,無法從其中一個推導出另一個。
玻爾還表示,無法從量子力學中推導出觀測結果的合理解釋,原因在于我們生活在宏觀世界,所有物體本質上都是經典的,我們所使用的觀測儀器自然也遵循經典物理規律。因此,從經典到量子邊界的觀測過程,會促使波函數發生坍縮。
波函數屬于微觀領域的概念,而我們的觀測行為處于宏觀世界,當我們對波函數進行觀測時,觀測結果必然會跨越邊界,從量子態轉變為經典態,即從疊加態變為確定態。但尷尬的是,玻爾始終未能明確指出這個邊界究竟位于何處,這難免給人一種敷衍的感覺。
此外,無論是我們人類自身,還是所使用的觀測儀器,都是由微觀粒子組成的,那么為什么由微觀粒子構成的我們和儀器,卻要遵循與量子力學不同的特殊法則呢?
實際上,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這個所謂的邊界,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通過實驗,科學家們已經驗證了在更大尺度上存在量子效應。
以雙縫干涉實驗為例,經過不斷改進,已經實現了在由 810 個原子組成的大分子尺度上觀察到干涉現象。可以預見,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將在更大尺度上觀測到量子效應,這意味著宏觀物體同樣可能遵循量子力學規律。
馮諾依曼等科學家指出,量子力學應該具有普適性,不僅適用于微觀世界,在經典宏觀世界同樣有效。這表明,量子世界與宏觀經典世界之間或許并不存在絕對的邊界,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世界,或許都可以用量子力學來進行描述。所謂的觀測或測量,本質上是被觀測對象與觀測者(或觀測儀器)之間的相互作用。
上述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觀測本身就是一種相互作用,只有通過相互作用,觀測對象與觀測者之間才能產生因果聯系,進而實現信息的傳遞。所以,任何觀測過程都無法脫離觀測者而獨立存在。
回到薛定諤的貓這個思想實驗,觀測者、貓、放射性元素、毒氣瓶等所有物體,實際上構成了一個相互糾纏的疊加態系統,整個系統按照量子力學的規律進行演化。但這個演化結果卻讓我們感到詫異,畢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既死又活的貓。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必然存在某種過程,使得系統的疊加態發生 “坍縮”,從而轉變為確定狀態。
有科學家認為,在整個系統中,并不存在我們傳統認知中的 “經典” 物體,所有物體,包括我們自身,都是由微觀粒子構成,因此都應遵循量子力學規律。
所以,放射性元素處于衰變與不衰變的疊加態,貓自然也處于生和死的疊加態。當我們進行觀測時,會發生什么呢?我們的眼睛或觀測儀器會與實驗系統融為一體,理論上會看到貓處于生和死的疊加態,但這僅僅是第一步。
眼睛看到的信息需要經過視神經的處理,在這個過程中,視神經接收到的仍是生和死的疊加態信息,并將其傳輸給大腦。然而,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無論這個過程多么復雜,最終我們只能觀測到貓的某一種確定狀態,而不是疊加態。
這就意味著,在整個信息傳遞過程中,必然存在某個環節打破了量子力學的疊加態,問題的關鍵在于,這個出現問題的環節究竟在哪里呢?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物理法則應具有普適性,但這種普適性可能僅在物質世界有效。
既然宏觀世界的物體由微觀粒子組成,那么宏觀物體理應遵循量子力學規律,即量子力學具有普適性,在微觀和宏觀世界都適用。但量子力學的這種普適性或許不應擴展到物質之外的現象,比如意識和精神。盡管意識這一概念早已存在,但目前科學家們對其本質的理解仍較為膚淺。因此,物理學家馮諾依曼等提出,很可能是意識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也就是說,意識或許就是那個打破疊加態的 “神秘鏈條”,意識本身可能并不遵循傳統的物理法則,正是意識導致了波函數的坍縮,成為物質之外的神秘 “觀測者”。
但如果真的如此,就會引發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這將導致 “意識決定物質” 的結論。從本質上講,這一結論仍屬于哥本哈根詮釋的范疇,不同之處在于,“意識決定論” 直接用 “意識” 來解釋原本模糊不清的量子效應影響問題。
隨后,科學家們又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量子力學表明觀測會導致波函數坍縮,那么實驗中的貓自己的 “觀測” 是否也會導致波函數坍縮呢?由于貓無法像人類一樣表達自身感受,這個問題很難得到確切驗證。于是,科學家們對薛定諤的貓實驗進行了改進,將一個人和貓一同關進密閉箱子,并為這個人配備防毒面具,讓其在不干預實驗的前提下進行觀測。
這個升級后的實驗與原實驗本質相同,只是增加了一個觀測者。
按照哥本哈根詮釋,只有被觀測的現實才是客觀存在的,那么貓依然會處于既死又活的疊加態。但從箱子里的人的角度來看,他自身的觀測會導致波函數坍縮,所以他只會看到貓的一種確定狀態,即死貓或者活貓,而不會看到既死又活的疊加態,也不會因此精神分裂。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箱子外的我們和箱子內的觀測者對于貓的狀態認知產生了沖突,究竟誰的認知是正確的呢?
有物理學家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存在方式,觀測行為應該是可以被明確界定的,并非像玻爾提出的那樣模棱兩可。所謂觀測,實際上是人們的意識形成印象的過程。
我們看到活貓或者死貓的結果,只是大腦產生的一種印象。如果離開了這種印象,觀測行為就失去了意義。波函數只是一種用于描述周圍事物的數學工具,當人們與周圍環境發生相互作用時,會在意識中產生某種感覺,這就是觀測的本質。
當我們獲取外界信息時,會更新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同時自動屏蔽與該信息相悖的其他信息。通俗來講,所謂的波函數坍縮,其實就是人類大腦中的信息更新過程。
仍以薛定諤的貓為例,在我們打開箱子之前,貓的狀態處于疊加態,也就是說,貓 “既死又活” 的印象同時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之中。這種狀態在現實中難以理解和接受,但在意識印象層面卻并非無法想象。
例如,當你詢問朋友貓的狀態時,朋友告知你貓死了或者活著,這個瞬間,朋友傳遞給你的信息就確定了貓的狀態,同時在你的意識中自動排除了其他可能性。準確地說,在朋友告知你的那一刻,貓的狀態在你的意識里發生了坍縮。這樣的解釋相對簡單,也更容易被接受。在朋友告知你之前,波函數本身并沒有明確的現實意義,只是對意識印象的一種數學描述。
但如果你進一步追問朋友:“在我問你之前,貓到底是死是活呢?” 朋友可能會回答 “我早就告訴過你貓是活(死)的了”。這就產生了矛盾,在你首次詢問之前,貓處于既死又活的疊加態,而再次詢問時,朋友卻表示貓早已處于確定狀態。
現在,我們將朋友看作一臺測量儀器,會發現什么呢?結果是,在我們首次用儀器觀測之前,貓和儀器本身都處于既死又活的疊加態。但如果觀測者是你的朋友,他怎么可能看到處于疊加態的貓呢?
這顯然既奇怪又矛盾,因為從本質上講,一只貓和你的朋友在這個實驗中的角色并沒有本質區別。而作為你自己,你自然會認為朋友與你有著相同的感覺和印象,即朋友不應該看到貓的疊加態,而應看到確定狀態。否則,你很容易陷入 “唯我論”,從邏輯上無法證實別人和你的印象是否一致,甚至可能徹底否定別人的意識存在。科學家們自然不愿意陷入這樣的困境,因此通常會認為,在你發現貓的狀態坍縮之前,貓其實早已在朋友觀測的瞬間發生了坍縮。
也就是說,對于沒有意識的機器而言,它可以處于疊加態;但對于擁有意識的人類個體來說,意識會使疊加態發生坍縮。簡單來講,有意識的生命和無意識的機器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作用。進一步得出的深層結論是:意識就是導致波函數坍縮的 “罪魁禍首”。
這就是 “馮諾依曼 - 魏格納詮釋”,馮諾依曼首次提出意識與坍縮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系,魏格納則將這種可能的聯系進一步具體化。
然而,這個詮釋仍然存在諸多模糊之處。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究竟什么是意識?判斷某個觀測者是否具有意識的標準又是什么?
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人類具有意識,但其他物種呢?豬牛羊貓等動物是否有意識?蟑螂、螞蟻等昆蟲呢?
如果密封箱子里的貓有意識,那么它自身的觀測就會導致波函數坍縮,即貓自己將自己的狀態從疊加態變為確定態。
但如果只有人類的意識才被認可為意識,那么問題就更加復雜了:為什么人類如此特殊,能夠使自然界的疊加態坍縮?這似乎意味著現實世界的客觀存在依賴于人類的意識。
也就是說,如果意識真的能導致波函數坍縮,那么不僅是當下的宇宙,甚至 138 億年的宇宙歷史都可能是意識的產物。這樣一來,矛盾就出現了:在宇宙早期,尚無生命存在,也就不存在能夠導致宇宙 “波函數坍縮” 的因素,那么當時的宇宙應該處于完全模糊的狀態,如同一片充滿不確定性的概率云。
這種模糊狀態將一直持續到宇宙中首個意識體出現,在意識體觀測的瞬間,整個宇宙才坍縮成為如今的模樣。
甚至可以推測,138 億年前宇宙的誕生,或許就是某個意識體的一次觀測,使得宇宙瞬間誕生。如果真是這樣,將會對人類的認知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因此,哥本哈根詮釋在探討這類問題時,總是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小心翼翼地避開意識話題,因為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深知,在物理學中引入意識概念可能帶來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但現實情況是,無論是否愿意,只要對哥本哈根詮釋進行深入探究,最終都可能導向 “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 這一結論。
實際上,物理學家們提出將人放入密封箱子進行觀測的思想實驗,并非為了證明意識對疊加態的影響,而是為了質疑哥本哈根詮釋,揭示其內在的不自洽性。那么,如何解釋哥本哈根詮釋的不自洽呢?
有物理學家提出了更為大膽的 “多世界詮釋”。
多世界詮釋指出,觀測并非我們日常所理解的簡單行為,它有著明確的物理意義,本質上是觀測者與被觀測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這種相互作用必須借助量子力學的語言來加以描述。在這個框架下,觀測者并不具備特殊地位,與測量儀器并無本質區別,觀測行為以及所產生的結果,都完全遵循量子力學的規則。
量子力學中顯著的疊加態和糾纏態現象,會致使物體喪失其獨立性狀態。
以經典的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為例,當我們試圖將觀測者與密封箱子里的貓及整個系統分離開來看待時,就已經踏入了錯誤的認知路徑。實際上,觀測者在實施觀測的那一剎那,便與貓以及整個系統緊密地糾纏在一起,無論是觀測者自身,還是那只命運神秘的貓,都不再具有獨立的狀態。
這也就表明,當我們執著于追問 “貓到底是死是活” 時,這個問題本身的意義已經悄然改變。因為觀測者和貓不再彼此獨立,整個系統處于糾纏之中。所以,我們對貓狀態的任何描述,都必須基于觀測者已經呈現出的某個狀態。簡單來說,貓和觀測者的狀態相互依存,相對彼此而存在。從通俗的角度理解,整個系統的所有疊加態都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它們的存在是相對于觀測者而言的。
所以,無論觀測者在何時進行觀測,觀測者自身的狀態都已經與貓的某一種狀態建立起了特定聯系,而這一結論能夠通過薛定諤方程嚴謹地推導得出。這意味著,觀測者并非以獨立個體的形式進行觀測,而是以 “疊加態” 的方式參與其中,觀測者的這種疊加態分別對應著貓的疊加態。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描述如同繞口令,讓人困惑不已,進而忍不住質疑:我不想陷入如此復雜的理解,只想知道貓到底是死還是活。但很遺憾,在多世界詮釋的視角下,你所探尋的那只 “貓”,其自身都無法明確自己的狀態。通俗來講,這只貓已不再是我們傳統認知中具有獨立實體意義的貓,它僅僅是與整個箱子系統乃至整個宇宙相互糾纏的波函數的一部分。
更為關鍵的是,無論是貓還是觀測者,都根本無法與宇宙環境完全隔絕開來。即便我們擁有超凡的能力,能夠將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可見與不可見的,全部清除干凈,但引力場、其他各類場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卻始終無法被徹底消除。
而且,與宏觀物體之間短程、相對簡單的相互作用不同,量子糾纏是一種長程作用,理論上它能夠跨越無限遙遠的時空,使相關物體始終保持糾纏狀態。如此一來,整個系統想要完全斷絕與宇宙環境的相互作用,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表明,系統本身最終必然會與宇宙發生相互作用,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進一步而言,宇宙中的所有疊加態都注定會與觀測者的狀態產生糾纏。也就是說,宇宙本身也存在 “波函數”,當波函數坍縮時,某個坍縮結果對應的宇宙中貓是死的,而另一個對應的宇宙中貓則是活的。從數學領域來看,高維度希爾伯特空間中的某一個側面,實際上就是宇宙波函數坍縮后的一種可能結果。
當然,這樣的結果絕非單一,至少可以分為兩種,這便構成了所謂的不同的兩個世界,也就是多世界。通過對希爾伯特高維空間的數學分析可知,兩個世界之間出現重疊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簡單來講,我們無法從一個世界去感知另一個世界的存在,不同的兩個世界就如同兩條永遠不會相交的平行線。
基于此,我們可以認為量子力學實際上就是對希爾伯特高維空間的矢量描述,在這個體系中,并不存在我們傳統意義上所理解的經典狀態,并且所有的疊加方式在本質上都是等價的。因此,我們能夠以任意形式來描述波函數。
例如,一只活貓或者死貓的狀態,完全可以看作是 “活貓與死貓” 這兩種狀態的疊加。具體來講,波函數就類似于希爾伯特高維空間中的矢量。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抽象概念,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想象一個高維空間的骰子,骰子的每一個面就如同一個經典世界,而處于低維空間的我們,只能看到骰子在低維空間的投影。
理論上,骰子能夠從任意角度投影到低維空間,只有在極為特殊的角度下,我們才能看到骰子某個確定的面,而在其他絕大多數角度,我們所看到的都是骰子多個面的疊加狀態。從理論分析,我們看到某個確定面的概率非常低,更多時候看到的是多個面的疊加情況。
由此可見,按照多世界詮釋,并不存在疊加態坍縮為單一確定態的過程。因為疊加態所蘊含的所有可能性實際上都已經發生,在不同的世界中,有著不同的 “你”,他們各自見證了疊加態中的每一種可能性。那么,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眾多世界中的 “你”,究竟哪一個才是 “真正的你” 呢?由于每個世界中的 “你” 都擁有意識,這一問題最終演變成了 “多意識” 問題。
然而,意識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意識,其關鍵在于它必須是確定的、符合經典認知的,并且能夠清晰地認知自我。否則,一個與外界處于糾纏狀態、無法明確區分 “自我” 的意識,根本不能被視為真正的意識。
這也就意味著,多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多世界詮釋中的疊加態和不確定性與我們所生活的確定的經典世界一樣真實。不同之處在于,多世界是由于從不同角度進行觀測,導致宇宙波函數坍縮而形成的不同側面。從數學范疇來看,那些非經典的所有側面所對應的狀態,無法形成自我意識,自然也就不存在意識。而能夠被我們認知的側面,必定是在具有確定意識的視角下所呈現出來的。
所以,多意識理論認為,世界本身并沒有發生分裂,真正發生分裂的是觀測者的意識。是意識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觀測,在導致波函數坍縮之后,產生了不同的觀測結果。而 “你” 僅僅是隨機選擇了某個觀測視角,從而看到了相應的某個結果。
還有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既然多世界詮釋似乎意味著我們能夠預測未來世界的分支走向,那么又該如何解釋量子力學中令人困惑的概率問題呢?
多世界詮釋給出的答案是,我們并不能確切地預測自身將會出現在哪一個分支世界,這恰恰是不確定性和概率存在的根本原因。這里涉及到一個 “后觀測過程” 的概念。
所謂退相干,簡單來說就是量子系統與外部環境發生相互作用,進而導致量子效應消失的過程,這個過程極為迅速,通常在 10 的負 20 次方秒內就能瞬間完成。也就是說,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世界分支便已經形成并確定下來。
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們意識的產生速度要慢得多,通常僅為毫秒級別。這就表明,在我們完成觀測后的某個瞬間,世界分支實際上已經形成,只是我們當時并不知曉。經過相對較長的時間(當然,這里的 “長” 是相對于退相干的瞬間而言),我們才會逐漸意識到自己處于哪個世界分支之中。這就是我們在量子力學中觀察到概率和不確定性的根源所在。
按照多意識理論,人們所觀測到的每一種結果,實際上都是我們某個意識從特定觀測視角所獲得的。當意識在選擇觀測視角的同時,也就等同于對自我進行了定義。
那么,“我” 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我” 必然是某種自我意識,并且這種自我意識必須是與外界完全區分開來的、確定的存在。否則,如果 “我” 與整個世界處于糾纏不清的狀態,陷入 “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的混沌之中,那么 “我” 的概念便不復存在,整個世界也將因此失去意義。
從上述對多世界詮釋以及相關概念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單個世界的框架下,量子力學必然存在不自洽性。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量子力學想要成為一個具有普適性的理論,多世界的存在就是必然的。反之,如果否定多世界的存在,量子力學自身的理論體系就無法實現自洽。這種不自洽性可能體現在,例如我們總是需要一個獨立于量子力學之外的觀測者。簡單來說,量子力學難以在保證自身理論自洽的同時,又對使用該理論進行觀測的觀測者進行合理描述。
歸根結底,在單個世界量子力學的自洽性與多世界詮釋之間,我們必須做出選擇,而且只能選擇一個。
在量子力學的研究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某個事件在這個世界發生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而在多世界詮釋的語境下,這個問題就轉變為 “在所有的世界分支里,哪一個我才是真實的我”。從多意識理論的角度出發,又進一步演變為 “在所有的意識分支里,如何才能準確地定義我自己”。這樣的問題如果繼續深入探討下去,很可能會偏離量子力學的核心主題,甚至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無法回避這些問題,因為 “我” 這個概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頻繁地被使用。也正是因為我們對 “我” 這個字太過熟悉,以至于常常忽略了對其背后深刻內涵的思考。
實際上,這已經涉及到哲學領域中關于 “自我定義” 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在邏輯上注定是不完美的。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所處的世界必然是不確定的,充滿了概率性。
當我們從 “我” 的角度出發進行觀測時,所謂的意識坍縮與多世界理論或者多意識理論實際上已經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當我們拋開傳統意義上所追求的 “客觀現實”,純粹從 “我” 的獨特視角去審視一切時,原本看似完全無法兼容的多世界理論與單世界理論,最終竟然呈現出驚人的一致與協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