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廣東肇慶舉行的全國田徑大獎賽第一站上,35歲的蘇炳添在100米預賽后突然表示:“今天可能是我最后一場100米比賽了。”
這一幕讓無數田徑迷心頭一顫:那位在東京奧運會上以9秒83打破亞洲紀錄、成為首個闖入奧運會百米決賽的中國“飛人”,似乎即將揮別個人巔峰賽道。
蘇炳添的轉身讓人追憶起過去十余年間,中國短跑領域從無人跑進10秒,到“破十集團”先后登場的激昂歷程,也讓人真切感受到——當第一代“飛人”告別舞臺,下一個“破十時代”什么時候來,成了迫在眉睫的追問。
新華社照片,肇慶(廣東),2025年 4月11日,廣東隊的選手蘇炳添(左二)在男子100米預賽中沖刺,他最終以10秒49的成績晉級。 當日,2025年全國田徑大獎賽(第1站)在廣東肇慶拉開帷幕。 新華社發(劉春林攝)
黃金一代謝幕:從“破十”高光到英雄遲暮
如果以2013年張培萌在莫斯科世錦賽上跑出10秒整創造全國紀錄為起點,中國男子短跑正式叩開“破十”大門;隨后蘇炳添、謝震業又先后邁過10秒的門檻——那是中國短跑最閃耀的“黃金一代”,也是對“黃種人能否在百米賽道與歐美對手一搏”質疑的最好回擊。
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9秒83改寫亞洲紀錄、史無前例地站上奧運百米決賽跑道,成為這一代飛人的“封神”時刻。
然而,競技體育沒有“永動機”,歲月的磨損、傷病的侵襲讓這批老將的狀態不可逆地出現下滑。如今,蘇炳添幾乎確認只會在今年全運會的4×100米接力賽上再次亮相,謝震業在本次肇慶站也僅跑出10秒33,排名第五。加之張培萌早已退役,這一批曾撐起中國百米輝煌的“黃金一代”,正走向正式謝幕。
當下難題:新生代尚未挑起“大旗”
人走茶未涼,關鍵要看誰能接過“破十”衣缽。回到本屆肇慶站,全國選手普遍在10秒10開外徘徊,唯一掀起波瀾的是江蘇選手陸偉一——10秒18摘金,暫列今年國內成績之首。然而,10秒18在亞洲層面只能算優秀,還未達頂尖:日本的薩尼布朗連續第三年突破10秒,近期更跑出9秒96,柳田弘一、愛宕賴等一批日本年輕選手也穩定在10秒10左右。
與此同時,中國陣中雖不乏有天賦的“后浪”,但他們面臨著太多未知和風險:24歲的陸偉一,三年內從10秒39提高到10秒18,進步迅速,起跑反應靈敏,大賽心理素質也初步顯現。然而,他缺少國際賽經驗,仍需在亞錦賽、鉆石聯賽等高壓場合中歷練;18歲的曾克理,青年賽拿下10秒15的“爆表”成績、一度被視作中國百米下一位“天才型選手”。可在本次肇慶站卻失常發揮,凸顯其成績波動性大,還需要在穩定性、賽場心態上好好磨煉;21歲的鄧信銳在室內賽60米能力突出,但100米個人最佳停留在10秒23,能否延長后程速度耐力,尚待檢驗。
回顧過去幾年,陳冠鋒、何錦櫶等年輕人也曾被寄予厚望,但都未能完成對“破十”前輩們的接棒;這背后,青訓體系和科學化訓練的斷層,或許比表面傷病更能決定新人們的走向。
“曇花一現”之痛:從青訓斷層到科學化缺失
蘇炳添、謝震業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田徑的“英雄”,背后有多位中外教練的指導、長期系統的技術打磨,也離不開復合型團隊所提供的康復、營養、心理支持。而國內不少年輕選手,多數還處在省隊傳統訓練模式下,缺乏更精密、更個性化的專項優化。
當下中國短跑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青訓體系斷層。日本的高中、大學、職業俱樂部三級聯賽不斷推陳出新,一批初生牛犢在20歲前就累積了豐富的大賽經驗;而中國大多省市選拔依舊相對封閉,身體天賦可觀的苗子或許因為缺少平臺而被埋沒;數據驅動不足。蘇炳添團隊乃至美國短跑訓練都很強調“冠軍模型”的毫米級調整,比如步幅、扒地角度、起跑反應等精細數據。而很多年輕選手依然停留在“憑感覺訓練”的階段,導致后續無法再進一步挖潛;國際對抗機會匱乏。無論是陸偉一還是曾克理,在國內或許能跑出好成績,一旦面對亞洲、歐美強手等真刀真槍的較量,還缺少扛壓能力和經驗積累;過早商業化與職業化困。一些年輕選手在成績稍有起色后,可能過多參與商業活動,難以保證系統訓練。
當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曇花一現”就成了中國短跑新秀身上的常見現象。沒有對癥下藥的解決方案,很難孕育出新的穩定“破十”選手。
下一個“破十時代”,先要“重構體系”
一個項目的崛起,需要幾代人的鉆研。蘇炳添在其學術論文《新時代中國男子100m短跑:回顧與展望》中就強調了“科技助力”“團隊項目帶動單項”“青少年選拔培養”等關鍵要素。面向未來,我們必須讓這些成功經驗在更多年輕選手身上生根:
我們需要擴大人才選拔與政策扶持。借鑒新疆對艾力西爾的“長周期聯合培養”模式,各省市應打破常規思路,通過體教融合、社會俱樂部等路徑,多元化選拔善跑、會跑的苗子,避免“埋苗”“搶人”等惡性競爭;我們需要加強科學化、定制化訓練。構建全國性“短跑數據中心”,對重點培養對象進行運動生物力學、基因檢測、傷病預防等精細化分析。讓更多年輕運動員能像蘇炳添當年那樣,享受“冠軍模型”指導;我們需要增加他們國際高水平對抗的機會。借助亞錦賽、鉆石聯賽、國際邀請賽等平臺,盡快讓陸偉一、曾克理等有潛力者更多“走出去”。大賽拼殺遠比閉門修煉更能加快成長;我們需要完善運動員長期生涯管理。從引導大齡選手延長運動壽命,到加強退役轉型保障,力爭讓運動員有更多選擇,避免因傷、因年齡而過早退役……
向蘇炳添致敬,也為下一代鼓與呼
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上跑出9秒83,讓世界真正見證了“中國速度”不僅存在于乒乓、跳水,也可以出現在男子百米這樣極具關注度的賽道上。如今,他的一句“真跑不動了”,既是自我極限的坦然承認,也折射出一代飛人的“退場優雅”。
然而,“跑不動”的蘇炳添,不該只留給我們惋惜與懷念,更要讓我們認識到:中國短跑要再度掀起“破十”浪潮,離不開新老交替、離不開更全面的后備體系建設。正如他自己所言:“每一個青少年都有無限可能,要敢付出、敢拼搏、敢闖蕩。”
原標題:《寫在蘇炳添“跑不動”之后:誰來接力中國短跑“破十時代”?》
欄目主編:陳華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姚勤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