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耕生產工作的關鍵時期。瀘州瀘縣各地正搶抓農時,有序開展水稻移栽工作,沃野田疇,也見證了科技賦能春耕新速度。
4月11日,走進瀘縣粟喻糧油專合社的水稻種植基地。稻田里,插秧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工人們熟練地將一盤盤秧苗整齊碼放在插秧機儲苗架上,然后進入水田中進行插秧作業,在插植桿的轉動下,其前端的取苗器精準地抓取秧苗后,一株株嫩綠的秧苗被精準、整齊地插入田間,不一會兒,原本空曠的水田就被披上了一層“綠裝”。
“我們今年育了35畝的秧苗,預計能栽2000余畝。我們全部采用插秧機插秧。每臺機器每天能插20畝到25畝,預計在,4月底就能完成全面的插秧工作。”瀘縣粟喻糧油專合社理事長劉世超說。
相比于傳統插秧,機械化插秧不僅能大大提高作業效率,還能更精準地控制秧苗的深度、間距和行距,有利于水稻生長和提高產量,實現農業節本增效。
“今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預計達56.5萬畝。目前,已組織200余臺套水稻插秧機進行機插,現已完成機插面積12萬余畝,預計4月25號左右能全面完成機插任務。今年我縣水稻機插水平能達到75%以上。”瀘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股股長周鋒介紹。
近年來,瀘縣持續推動農業機械化進程,通過“政策扶持+技術革新”雙輪驅動,積極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加大農業機械化推廣力度,為農業提質增效注入強勁動能。目前,瀘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58.6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93臺套、耕整地機械3.5萬臺套、種植機械198臺套、糧食收獲及處理機械7900多臺套、糧食烘干場所28處,全縣糧食產地烘干能力達到93%以上。
2025年,瀘縣以繼續爭創“全省千畝高產先進縣”和“全省糧油百畝超高產攻關先進團隊”為目標,以發展再生稻生產為抓手,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突出品種優質化、生產綠色化、經營規模化、營銷訂單化、產業體系化,落實“應種盡種、滿栽滿插”,擴大糧油作物種植面積,延伸糧油產業鏈條,增加糧油生產效益,力爭糧食播種面積在129萬畝以上,產量在56萬噸以上。
瀘縣按“天府糧倉·百縣千片”建設方案要求,按照“建成一片保留一片,發展一片新增一片”的思路,在2024年建成5個中稻再生稻千畝高產示范片的基地上,再新建兆雅石龍村等千畝高產示范片5個、方洞三界村等百畝超高產攻關方3個,全力爭創“全省千畝高產先進縣”和“全省糧油百畝超高產攻關先進團隊”。
瀘縣與省農科院簽訂技術服務協議,指導制定糧油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分作物組建技術服務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優良品種選用、科學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培訓指導和“問診”服務,全面提升田間管理技術水平。
瀘縣整合中稻再生稻產業集群、糧食生產激勵補助、大豆復合種植等項目資金,推廣優質高產、再生力強的水稻重大品種10.4萬公斤,面積15萬畝;推廣大豆重大品種20萬公斤,面積6.5萬畝。
瀘縣建設核心示范區。繼續連線成片打造中稻再生稻“百里長廊”17萬畝;沿重要交通沿線、糧油園區打造油菜產業帶5.6萬畝;分別在20個鎮(街道)集中成片打造中稻再生稻核心示范區137個、面積4萬畝,示范帶動大面積糧油單產提升。(曾佐然、杜雨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