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月8日,印度工商部長戈亞爾在孟買峰會上高調宣稱,中美關稅戰是印度"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戈亞爾將此與蘇聯解體時期相提并論,仿佛已找到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捷徑。
印度能承接全球產業鏈嗎?這場被印度視為黃金機會的貿易戰,藏著怎樣的算盤?
關稅戰中的"漁翁得利"論
當中美兩個經濟巨人掐得不可開交時,印度卻像個偷看到考題的學生,掩不住臉上的竊喜。孟買峰會上,戈亞爾的發言簡直就是一場印度夢的盛大宣誓,他那個激動勁兒,仿佛看到印度的國旗已經插在了"世界工廠"的制高點上。
戈亞爾甚至迫不及待地把這場關稅戰的鍋往中國頭上扣,聲稱全球貿易動蕩的根源竟是25年前中國加入WTO。這邏輯就像是埋怨廚藝精湛的鄰居把自家飯館的生意搶走了,卻忽視了自家廚師連刀都拿不穩的尷尬現實。
在戈亞爾的敘事中,印度產品"遠優于中國"——這話說得連印度本地媒體都忍不住挑起了眉毛。《印度時報》更是興奮地宣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印度擴大出口的"良機",仿佛全球產業鏈的轉移就像網購下單那樣簡單,點擊幾下鼠標,訂單就能從中國轉到印度。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戈亞爾毫不掩飾地表示,相比中國,他更青睞與美歐"實力派"國家合作。這種迫切想要坐在"強者餐桌"旁的心態,透露出印度對國際地位的焦慮和對中國崛起的不安。在印度精英階層看來,關稅戰不過是一場零和游戲,中國的損失必然轉化為印度的收益。
亞洲股市在戈亞爾發言當天的歷史性下跌,似乎是市場對這種樂觀論調的無聲回應。然而,這種看似美好的愿景背后,印度制造業的實際狀況卻如同華麗包裝下的空盒子,表面光鮮但內里空空如也。就像一個從未學會游泳的人,興沖沖地準備跳入大海,卻不知深水區的暗流有多洶涌。
印度制造業的現實困境
深水區的暗流究竟有多險惡?只看印度制造業的現狀,就如同一部荒誕喜劇,主角信心滿滿卻總是在同一個地方摔跤。2020年,莫迪政府豪擲230億美元推出的PLI計劃,本想為印度制造業打一劑強心針,卻像是往漏水的水桶里倒水,五年過去,成效寥寥。
更諷刺的是,在滿世界宣告"印度崛起"的同時,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從16%滑落到14%。這本末倒置的情形,猶如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還沒站穩就急著去參加百米沖刺,結果自然是節節敗退。
規劃中的14個重點產業,竟有半數生產線至今未能啟動。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外資工廠,如今大多淪為組裝車間,莫迪心中的"世界工廠"夢,實則是一場精心包裝的擰螺絲大賽。以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為例,70%的精密元件仍需從中國空運,印度工人只負責最基礎的組裝工序,就像一個只會照搬菜譜卻不懂調味的學徒,永遠做不出大廚級別的佳肴。
不可否認,泰米爾納德邦的汽車配件產業和班加羅爾的仿制藥業確實取得了一定成就,前者已能生產完整變速箱,后者占據全球20%的市場份額。但這些零星成功如同沙漠中的綠洲,四周環繞的依然是產業荒漠,根本無法構成完整的工業體系。
與此同時,越南的電子出口在同期增長了驚人的1200億美元,而印度還在為新建工廠的土地糾紛焦頭爛額。當越南已在組裝之外逐步掌握中低端制造技術時,印度還停留在"如何爭取更多訂單"的思維怪圈內。面對如此窘境,印度政府不得不在中美之間開始一場危險平衡術,一邊與美國眉來眼去,一邊又不得不向中國伸出求助之手,這種左右搖擺的姿態,恰如一位騎在兩匹奔跑的馬上的雜技演員,看似驚艷,實則步步驚心。
印度的戰略平衡術
雜技演員莫迪的平衡術表演可謂是精彩紛呈。一方面,他風塵仆仆地飛往華盛頓,用軍購大單和燃油合作向特朗普獻媚,仿佛是帶著投名狀拜訪黑道大佬;另一方面,又對中國遞出橄欖枝,擬恢復直航并放寬電子元件進口限制,這種朝三暮四的姿態,像極了一個腳踩兩條船的游戲玩家,卻忘了游戲規則是由他人制定的。
莫迪政府的這番努力換來了什么?特朗普的回禮是當頭一棒——對印度87%的對美出口商品征收26%的"對等關稅"。這一幕堪比印度版"塔利班養成記",辛辛苦苦培養起來的"盟友",最終還是把你當成了提款機。面對如此尷尬局面,印度竟聲稱"不會對美國采取報復性關稅",這種唯唯諾諾的姿態,讓人不禁想起那句古老的諺語:弱者越是退讓,強者越是進逼。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印度這邊還在高聲譴責中國影響"公平貿易",那邊卻悄悄伸手向中國尋求技術援助。印度的制造業就像一個沒長大的孩子,一邊氣呼呼地指責鄰居家孩子太優秀,一邊卻偷偷復制人家的作業本,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在國際舞臺上顯得格外滑稽。
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一針見血地指出,印度若盲目追隨美國對抗中國,只會淪為地緣政治的棋子。他警告莫迪政府不要落入美國的陷阱,不要用曾經對付印度的把戲去對付中國。這番話像一盆冷水澆在印度政府頭上,可惜莫迪似乎只聽得見自己想聽的內容,寧愿沉浸在"千載難逢"的幻想中。
印度精英們的這種執著,仿佛是一個看了幾期《誰是百萬富翁》就幻想自己能成為下一個巴菲特的散戶投資者。他們對"機遇論"的迷戀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翻開歷史的卷宗,從2018年到2020年,印度曾多次聲稱要從中國手中搶奪產業鏈,結果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些反復上演的"機遇論"大戲,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樣的國家心理?
歷史視角下的印度機遇論
翻開印度的"機遇論"劇本,發現這竟是一部反復上演的老戲碼。2018年中美貿易戰初起,莫迪政府就拍著胸脯宣稱要從中國手中接過1200億美元的產業鏈;到了2020年疫情初期,又夸下海口要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替代者"。結果呢?兩年后,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逆差非但沒減少,反而擴大了30%,這種打臉現場,堪比選秀節目中信心滿滿卻五音不全的參賽者。
實際上,印度從中國接手的產業規模不足50億美元,與當初喊出的1200億目標相差天壤之別。這些巨大的落差不禁讓人想起那個農夫與蛇的寓言——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結果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印度國內的理性聲音并非沒有。前央行行長拉詹一針見血地指出,印度產業升級需要更開放而非更保護的政策,他警告政府不要誤讀全球貿易變化帶來的機遇。印度工業聯合會主席亞莫德也表示,所謂的"機會"需要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政策落地才有意義,否則只是空中樓閣。這些聲音在莫迪政府的樂觀論調面前顯得格外微弱,就像是在搖滾音樂會上彈古箏,注定被更響亮的鼓點淹沒。
與印度的急功近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戰略定力。中國并未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維陷阱,而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金磚合作機制,推動全球供應鏈向更包容、更均衡的方向發展。中國在數字貿易、新能源等領域提出的"發展例外"規則,為發展中國家爭取了更多話語權,這種合作共贏的理念,猶如一場靜水流深的馬拉松,與印度短視的百米沖刺形成了鮮明對比。
最能反映印度心態的是,多家印度媒體在社論中稱,印度存在"過度樂觀綜合癥",總是高估外部變化帶來的機遇,而低估內部改革的必要性。這種癥狀在印度精英階層尤為嚴重,仿佛只要喊出足夠響亮的口號,就能讓夢想照進現實。但歷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光靠嘴上功夫是無法建成"世界工廠"的。
結語
印度這出"機遇論"大戲,從1991年起已經上演多次,但每次聚光燈熄滅后,舞臺上留下的只有未兌現的承諾和不變的困境。產業崛起從來不靠"漁利",而靠實干。無論中美貿易格局如何變化,真正的贏家永遠是那些腳踏實地、潛心創新的國家。
印度若繼續沉浸在"取代中國"的幻夢中,恐怕又是一場漫長的獨角戲。你認為印度的"機遇論"是戰略算計還是自我麻醉?
1.《印部長竟稱關稅戰是“千載難逢機會”》環球時報2025-04-10 13:36北京
《無語!印高官竟稱貿易戰是“大好事”,怪中國加入WTO》觀察者網2025-04-09 10:16
《印度部長竟稱關稅戰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美經濟學家警告:別被華盛頓當作工具》環球網2025-04-10 06: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