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劉阿姨是廣場舞的忠實愛好者,可最近半個多月,她總覺得右腿隱隱作痛,還比左腿粗了一圈。起初以為是跳舞太投入,肌肉拉傷,便在家休息了一周。然而,疼痛非但沒緩解,反而連走路都變得困難。家人不放心,催她去了醫院。
醫生檢查后神情嚴肅,指著超聲圖像說:“血管堵了,得趕緊治。”原來,劉阿姨右腿深靜脈血栓形成,幸虧發現及時,否則血栓脫落可能引發肺栓塞,后果不堪設想。
住院期間,劉阿姨感慨:“總以為腿疼是累著了,沒想到是血管在求救。”醫生提醒,久坐少動、飲水不足都是血栓風險因素,尤其是中老年人,身體信號切不可忽視。
如今,劉阿姨康復出院,廣場舞照跳,但包里多了個水杯,休息間隙不忘活動腿腳。她說:“血管健康,才是長久跳舞的本錢。”
血管好好的,怎么會堵住呢?
1.動脈粥樣硬化是基礎
血管堵塞往往源于長期發展的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壁脂質沉積形成斑塊,逐漸增厚、變硬,導致血管狹窄。即使日常無癥狀,斑塊可能已悄然發展。
2.斑塊破裂是“導火索”
在高血壓、炎癥等因素作用下,斑塊可能破裂。暴露的脂質核心激活凝血系統,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血栓,瞬間堵塞血管。
3.血栓形成需“三要素”
血管內皮損傷、血流淤滯(如久坐)和血液高凝狀態(如脫水)共同促進血栓形成。看似健康的血管,若存在隱匿損傷或高凝傾向,也可能突發堵塞。
4.誘因加速堵塞發生
情緒波動、寒冷刺激、血管痙攣等可誘發斑塊破裂或血管急性收縮,使原本穩定的血管突然閉塞。
5個部位疼痛,警惕血管堵塞風險
1.胸部疼痛
心臟血管堵塞時,常表現為胸痛或壓迫感,尤其是活動時加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緩解。若疼痛持續超過15分鐘,需警惕心肌梗死。
2.上肢或肩部疼痛
血管堵塞影響上肢或肩部供血時,可能出現疼痛、麻木或無力感。需與肩周炎等疾病鑒別,尤其伴有胸悶時需警惕心臟問題。
3.腹部疼痛
腹部劇烈疼痛,尤其是餐后出現,可能提示腸系膜血管堵塞導致的腸缺血。需緊急就醫,避免腸壞死。
4.下肢疼痛
下肢血管堵塞(如深靜脈血栓)可引起腿部疼痛、腫脹、皮溫升高。行走時疼痛加重,需警惕肺栓塞風險。
5.頭痛或頸部疼痛
突發劇烈頭痛、頭暈或頸部疼痛,可能提示頸動脈或腦血管堵塞。伴有言語不清、肢體無力時,需立即就醫排查腦卒中。
提示:血管堵塞可能隱匿發展,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報”。出現上述癥狀,尤其是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者,應及時就醫檢查。
一個動作,自測血管抵抗力
握拳動作可輔助評估血管彈性。方法:用力握拳10秒,松開觀察手掌顏色恢復速度。
若2秒內恢復紅潤,表明血管彈性良好;若超過5秒或存在局部蒼白,可能提示血管彈性下降,需警惕動脈硬化。
原理:握拳時血管受壓,松拳后血流迅速恢復,反映血管舒張功能。長期高血壓、糖尿病等會影響血管彈性,延緩顏色恢復。
注意:自測時避免用力過猛,以防手部不適。結果異常或合并胸悶、頭暈等癥狀者,應及時就醫檢查血壓、血脂及血管超聲。
讓血管恢復彈性,從生活細節入手
血管彈性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加速其硬化。改善需多管齊下:
1.控制基礎病:遵醫囑管理血壓、血糖、血脂。
2.飲食調整:多攝入深色蔬菜、魚類、堅果,富含抗氧化劑及Omega-3脂肪酸,保護血管。
3.適度運動: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增強心血管功能。
4.戒煙限酒:尼古丁損傷血管內皮,酒精影響血脂代謝。
5.定期檢查:監測血管超聲、動脈彈性指標,及時干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