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如何把武威的「涼州學+涼州IP+武威旅游資訊」做成超級生態位?如何在武威打造一條萬億級別的文化產業鏈?》一文中,筆者總結了武威旅游業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業、旅游資源。
最近總聽見部分武威老鄉嘀咕"武威有啥玩的"、“武威沒有旅游的地方”,這簡直是端著金飯碗,不知道吃什么飯了。來,我給你嘮嘮。
這幾年我們武威人齊心協力,武威的旅游資源早就不單一了,而是形成了“歷史+自然+民俗+現代”的多元體系。之前如果說武威沒有旅游業,還可以給找借口說是高鐵把武威繞過去了。現在呢?繼續找這個借口就不合適了吧。
武威到底有沒有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是滿足旅游者意愿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是為了吸引游客前來游覽、游玩,是旅游收入的前提。其中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自然風光,比如冰溝河柴爾龍海、烏鞘嶺、馬牙雪山、古浪昌靈山、民勤蘇武山、涼州蓮花山、頭道槽、摘星小鎮、民勤紅崖山、武當老爺山、橫梁丹霞、本康丹霞、抓喜秀龍草原等。武威還有很多人文景觀:武威博物館、海藏寺、天堂寺、鳩摩羅什寺、雷臺觀、百塔寺(涼州會盟紀念館)、哈溪十六號院子、李銘漢故居、賈壇故居、涼州十七巷、漢唐天馬城(河西都會)等。如果武威沒有旅游資源,估計很多人都不會來武威旅游。
除了漢唐天馬城(河西都會)和涼州十七巷,武威還有很多文旅項目是大家不怎么熟知的或者是說知名度不是很高的。比如說武威涼州天馬社區對面的武威東部植博園;武威民勤紅崖山水庫南側的通航樂園;武威古浪的上城老街、西涼女國、石門峽;武威天祝的阿尼嘎卓帳篷營地等。
“詩和遠方”不僅僅局限于遠行的旅行,也可以是人們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和精神追求,也可以體現在對身邊資源的深度發掘和利用上。家門口的公園,街角的老字號,還有每天早上的那一碗熱騰騰的肉托面和中午營養豐富的三套車,這些都是“詩和遠方”的一部分。只要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感受,就能在平常的日子里,找到那份屬于自己的小確幸。
現代武威旅游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6年,當年武威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這為此后武威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后來,經過武威人的不斷努力,各種關于文旅業的贊譽也紛至沓來。2005年,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012年,中國葡萄酒城;2019年,最美中國·優質旅游目的地城市、首批全國文化旅游勝地、最美中國文化旅游城市、全域旅游發展優秀城市;2024年,最佳康養旅游城市、最佳研學旅行目的地等。
之前的武威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表達過自己的想法。在武威沒有高鐵而“失去的15年”中,實際上也是武威人自我突破自我反思的十五年。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武威人終于等來了自媒體平臺的崛起,畢竟媒介是現代社會最為敏感的表征系統。
媒介變革,深刻影響著涼州(武威)這座千年古城。以新浪博客為主的集個人內容創作、分享與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網絡平臺;以百度貼吧為主的基于興趣主題的在線交流平臺;以微信公眾號為主的面向個人、企業和組織,提供業務服務與用戶管理能力的交流平臺;以抖音、快手,視頻號為主的短視頻為主要內容形式的社交平臺等,都在潛移默化改變著武威人的基礎認知。
你打開自己的手掌心看看,捏捏拳頭感受一下。仔細想一想。你是不是已經不是之前的那個自己了?
在當下,短視頻似乎已經席卷社交平臺,成為主流。拍攝、制作和傳播的技術門檻大幅降低,使其成為我們表達觀點和分享生活的基本媒介。但為什么類型知乎和公眾號這樣圖文類的內容還會存在?
這正是因為傳統的圖文媒介憑借其卓越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所需的深厚趣味性,逐漸演變為具有高門檻的“少數派”媒介。美國媒介理論家、科幻小說家保羅·萊文森的“補償性媒介理論(remedial medium theory)”早就已經詮釋過這個社會現象了。
如果你愿意訂閱樂活武威的微信公眾號,閱讀我們推出的這類區別于短視頻的原創“深度”文章。說明你也是對內容是有品位,有講究的人。畢竟不可能所有的武威人,都喜歡刷短視頻吧?!
短視頻已經深刻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軌跡,開啟了新的人生機遇。但也造成了一些困擾。有些網絡主播為了追求點擊率和關注度,肆意妄為發布一些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原則的內容,對網絡環境的健康、文明和有序造成了嚴重干擾,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網絡生態,也對年輕人的價值觀傳遞產生了不良影響。
我一直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真正好的,真、善,美的內容,值得被更多的武威人看見!文明上網、理性表達、友好交流,一個真正良好的網絡環境也值得武威人擁有。
現在全國各地都充滿了蓬勃的發展動力,如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展現出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奮進精神。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營銷”成為了眾多城市管理者關注的重點。通過城市營銷,來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促進旅游業、吸引投資是最常見的營銷目的。
城市營銷是一個需要人們互相合作,跨學科的,整合自然、文化、產業等資源的品牌建設,需持續投入,長久堅持。筆者斗膽提出的「涼州學+涼州IP+武威旅游資訊」超級生態位品牌認知,其實就是武威這座城市需要的“城市營銷”。
據筆者觀察以及網絡熱度的分析,杭州、成都、西安、重慶、長沙等新一線城市近年來在城市營銷方面可謂風頭正勁,似乎已經蓋過了傳統的四大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新一線城市不僅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話題和流量,還展示了日益強大的城市魅力和對人口的吸引力。
趙雷的一曲《成都》,到之后《問道·成都》《成都無邊界》《成都,倒計時3000年!》等多版成都文化旅游宣傳片,讓四川成都屢屢登上話題熱榜;《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爸爸去哪兒》等綜藝節目,讓湖南長沙穩坐內娛綜藝的頭把交椅。
有的城市,先有先覺;有的城市,后知后覺。但不會有城市永遠是不知不覺。
因為PR(Public Relations)也可以是生產力,而且還有很高的長尾價值。
但目前來看,武威的城市營銷長期停滯在傳統廣告的思維框架中。很多在武威做生意的老板,也只是把短視頻當作是一個可以免費發廣告的平臺,缺乏可持續性的內容輸出和文化IP的品牌建設。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能抓住的機會的人,都是有積累的。在民勤治沙的仲麟,通過長期的堅持和自媒體曝光,終于等來了“春天”!
冷靜思考一下:武威民勤“等來流量”的本質其實是內容、時機、情緒三者的精準匹配,流量紅利的持續依賴于真實的價值輸出與合規運營。無論是草根逆襲還是古早翻紅,成功者均在“無心插柳”的機遇中,完成了“有心栽花”的長期布局。
涼州(武威)何時才能成為一個大火的旅游城市?在于交通樞紐的流暢建設、在于涼州IP的價值轉化、在于UGC內容的持續加持....
不負此土之愛愛,不負此心之拳拳。武威的文化旅游業雖距離國際一流的旅游城市還有較大差距,但前途光明,未來可期!
本文作者:慕容洞唐
本文封面圖片:涼州蓮花山
本文編輯后記:
一提起涼州,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今的武威市涼州區,然而歷史上的涼州并不單指今天的武威市涼州區,而是特指如今的整個武威。
涼州城就是武威城,涼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稱雍州、涼州、雄州、亮州、豬野、雍涼、蓋臧、姑臧、翅城、赤烏、龍城、神鳥、西涼、屠各、獨孤、休著各、酋涂、浮圖、休屠、大涼、西州、武定、武興、涼城、雍郡、涼郡、蓮花城(狼山城)、七級城、不夜城、金涼州、蓋鳥城、陰山城、臥龍城、三騾城、鳳鳥城、展翅城、雍涼之都、天府之國、金天奧區、文武之都、雍城、俠都、涼都、雍都。《后漢書·光武帝記》注釋:“武威郡,故城在今涼州姑臧縣西北,故涼城是也”。
姑臧,先設雍州,后改涼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為涼州,因此稱武威是“雍涼之都”。涼州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烏孫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秦為月氏駐牧地。武威郡西漢時始置,隸屬涼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劉徹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在原匈奴休屠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歷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設置為西北的文化、軍事、政治中心。
涼州(武威)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為我國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學和辭曲上中古時期著名的《涼州歌》、《涼州曲》、《涼州詞》、《涼州令》(誤傳為梁州令)、《涼州》、《涼州大遍》、《涼州小遍》、《涼州伎》、《涼州樂舞》就產生在這里,享譽海內外。可以說姑臧涼州對保存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傳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歷史上,武威曾是涼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涼都督府、涼州牧、涼州刺史、涼州大中正、北魏涼州鎮、北魏姑臧鎮、河西節度、涼州總管府、涼州都督府、西涼府、甘肅提督、涼州總兵、涼州鎮守使、涼州府、甘肅巡撫、甘涼道、甘肅總兵、正一品涼州將軍府的政府駐地。
涼州(武威),匈奴時期休屠國國都;西漢宣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東漢桓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東漢獻帝雍州州治;曹魏時期涼州州治;北魏時期的涼州鎮(北魏前中期三大鎮,涼州、長安、統萬城)。新朝末期的竇融政權;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隋末時期的大涼;唐末時期的渾末(慕容氏)、溫末(論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紇Hor國;西夏時期的齊國、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歷代中央集權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設郡置府,統領西北地區,統轄西域和藏地:西漢時期,為涼州刺史府;竇融時期,河西五郡大將軍府;新朝時期,雍州刺史府;東漢時期的涼州刺史府;曹魏時期的雍涼中都督府、征西大將軍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鎮之首的涼州鎮,涼州鎮都大將、涼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時期的涼州總管府,北周時期的涼州總管府,北周末期的涼州大總管府;唐周時期,涼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區的河西節度府;西夏時期的西經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時期的西涼王(闊端)府;明朝時期,涼州衛府;清朝時期,涼州將軍(正一品),甘肅總督(撤消,正二品),涼州提督(從一品),專城涼州副都統(從一品),涼莊副都統(撤消,從一品),涼州鎮總兵(正二品),甘肅巡撫(從二品),甘肅提督(從一品),涼莊道臺(后甘涼道臺,從三品),甘肅按察使(正三品),甘肅鎮總兵(正二品);涼州府所在。
按照歷史地理學來看:中古時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黃河西岸所有地區,具體分別為:白銀市景泰縣、白銀市平川區、白銀市靖遠縣、白銀市會寧縣部分、蘭州新區、寧夏中衛市、吳忠市部分、蘭州市皋蘭縣、蘭州市永登縣、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縣部分、青海省門源縣、青海東部諸縣,內蒙古阿拉右旗、內蒙古阿拉左旗、內蒙古烏海部分。因武威地處黃河以西,故也被眾多史料典籍稱之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涼文化的發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譽為“雍涼之都”。武威地勢平坦,有著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積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漢代時期涼州就有著“國家番衛,天下要沖”的稱號。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北魏時期,姑臧是北魏的兩大經濟中心之一。隋唐時期,涼州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涼州箴(雍州箴)》中說:“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涼州緋色,天下最;涼州畜牧,天下饒。西北首府武威郡,名不虛傳!
涼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有著數不勝數的歷史古跡和歷史名人(西北勝跡、西北勝族)。知名史學家錢穆先生的得意弟子嚴耕望說「涼州賽于長安」,就是說涼州(武威)比長安還要繁華鼎盛。「涼州學」「敦煌學」知名學者齊陳駿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涼州,而涼州的中心,則是武威郡”;齊陳駿先生認為西部文化“是中原漢族的農業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來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體”。
實際上涼州文化是洛陽文化的承續,涼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雖在西漢大放異彩。但縱觀涼州歷史,涼州武力豪族(涼州集團)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的時候,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的。東漢六大家族,與涼州關系密切,武威竇氏更是舉足輕重,深刻影響著東漢的進程。東漢末至曹魏時期,太尉段熲、太尉賈詡、明元郭皇后、雍涼大都督司馬懿等,都與涼州(武威)有關。
曹魏權臣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炎建立西晉。西晉文化本為魏晉風骨,來自曹魏。西晉繼承了曹魏的文化遺產,而西晉的士大夫階層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內常氏、河東裴氏、陳郡謝氏、安定張氏、武威賈氏、河內司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東魏氏、陳留江氏、廣平陳氏、趙郡李氏、趙郡馮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潁川荀氏、東陽陳氏、滎陽鄭氏、敦煌索氏等為文化核心,這群人仕西晉司馬家,后代因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大多避亂西北前涼姑臧與涼州本地的武威賈氏、武威陰氏等共同治理涼州,開辦學校,故漢文化并沒有在十六國時期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涼。
正是由于這一群人來到西北的核心涼州才有了前涼的盛世。而后,后涼延續了前涼的文化和建筑遺產。而后,南涼繼承北涼、西涼。而后,西涼、北涼亦繼承南涼。而后,北魏攻滅十六國中最后一個政權北涼,亦全盤吸收北涼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鮮卑漢化的過程,涼州移民功不可沒。北魏裂東魏、西魏,此余脈依舊不斷。
東魏變北齊,屬于北魏的正規軍。西魏變北周,屬于北魏的雜牌軍。故文化上,涼州系主要在東魏,但是在北齊和北周時期,涼州文化對他們的影響非常之大。北周北齊歸于隋,隋唐余脈姑臧遺風正就是如此來源。洛陽和涼州的文化接力,讓陳寅恪先生連連驚嘆。十三朝古都洛陽和西北第一城涼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淵源。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