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李世民在臨死前竟會如此忌憚一人,甚至告訴自己的兒子如果未來鎮不住這個人的話,那就殺了他,李世民的忌憚讓不少人都好奇不已,此人究竟是誰?為何會如此讓人忌憚?
讓李世民如此忌憚的人名為李勣,李勣的家庭條件十分不錯,在當時的時候可謂是用富豪來形容也不為過,但是李勣與父親卻沒有因為錢財而產生恃強凌弱的心理,反而是常常樂善好施。
但是李勣并沒有一直待在家鄉,反而是選擇了參與翟讓的瓦崗軍,當時的李勣在參加了翟讓的瓦崗軍之后,便選擇離開了家鄉。
因為他們需要去謀取錢財來壯大隊伍,但是當時翟讓的軍隊卻在李勣家鄉的周圍,為了不讓自己的家鄉牽連進來,李勣便勸說了翟讓離開。
考慮到家鄉的原因,翟讓便欣然同意了李勣的方法,離開了家鄉,前往了運河之上,在運河之上,李勣等人謀取錢財確實快了不少。
而隨著金錢的大量流入,與之而來的便是大量的人力,大家都愿意加入到翟讓的隊伍之中,到最后竟已經有了一萬多人,人數之多讓隋朝的官員們感到了不滿,因此便派出名將來討伐。
面對著朝廷中名將的討伐,翟讓產生了想要逃離的想法,但是李勣卻不以為然,他并沒有逃走,而是選擇誘敵深入的方法,解決掉了此次的危機。
在解決此危機之后,李勣可謂是有了不少的威望,而當時又恰逢李密反叛處于逃亡之中,李勣等人便考慮李密的身份,想要讓翟讓奉李密為主,來擴大軍隊。
翟讓也聽從了李勣等人的建議,選擇了奉李密為主,隨著翟讓奉李密為主后,軍隊比原先壯大了許多,在軍隊壯大之后,隋朝更是坐不住,再次派軍來討伐。
可此次竟然再度被李勣用計謀打敗了,李勣的聰明才智讓李密稱贊不已,因此便選擇加封李勣,而當時再度恰逢地域大水,莊稼損失良多,造成了饑民遍地。
當時的隋朝面對此情況,雖說也賑災了,但是隋朝賑災的力度太小,所拯救的人數遠不敵遭殃的人數,看到這樣的情形,李勣想到了另一種方法。
他推薦攻陷黎陽國倉,如果攻陷下來黎陽國倉的話,那么一來可以緩解百姓的所需,二來還可以收買人心,彰顯氣度。
不得不說李勣的計策確實不錯,在他們攻下黎陽國倉放糧后,確實有不少人再度歸順了他們,但是誰料最終兜兜轉轉后,李密還是歸順了唐朝。
李密歸順后,原先所擁有的全部交給了李勣接管,但是李勣卻沒有以此來歸順邀功,而是選擇交給李密,讓李密來獻給唐朝,當成自己的功勞。
而李勣的表現不僅讓李密感到真心所在,更是讓李淵深感不易,于是便大封李勣,此后李勣便一直在征戰,最終歸順唐朝。
歸順唐朝后,李勣為大唐征戰了不少地區,討伐了不少將領,在李勣的四處征戰之下,李勣不僅平定了江南,更是大破了突厥,之后更是還為其開拓疆土。
可以說李勣為大唐盛世做出了不少的貢獻,如此聰明有才智有謀略的人,讓李世民既為自己感到幸運又為自己兒子的未來感到擔憂,于是最終便有了告誡自己的兒子警惕李勣一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