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氧氣,咱們每個人每天都離不開它。吸口氣,感覺空氣清新,那是氧氣在支撐著咱們的生命。地球的大氣里,氧氣占了差不多21%,聽起來不少吧?可最近有個說法挺嚇人的,說什么“1年減少近10億噸!科學家警告大氣氧氣減少,地球或重回24億年前”。這標題一出來,估計不少人心里一咯噔:氧氣真在變少?一年10億噸是個啥概念?24億年前又是啥情況?這地球還能不能好好待了?
第一部分:氧氣為啥這么重要?
先說說氧氣這東西為啥這么金貴。咱們人類、動物,甚至不少植物,都得靠氧氣活命。你喘口氣,氧氣進肺,再跑到血液里,幫你把吃的飯轉化成能量。沒它,你連一分鐘都撐不下去。地球上的生態系統也一樣,氧氣是大氣里的一員大將,維持著整個生物圈的平衡。
地球大氣里的氧氣不是天生就這么多。幾十億年前,地球剛成型那會兒,大氣里幾乎沒氧氣,全是二氧化碳、甲烷啥的。那時候要是有個人站在地球上,估計一秒就憋死了。氧氣是后來才慢慢多起來的,大概24億年前,有種叫藍藻的小家伙開始搞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變成氧氣,攢了好幾億年,才有了今天這21%的含量。這過程叫“大氧化事件”,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大轉折。
所以,標題里提到“24億年前”,就是在說那個氧氣稀缺的年代。如果真回到那時候,別說人類,連大多數現代生物都活不下去。氧氣減少這事兒,聽著確實有點懸,可到底有沒有這么夸張,咱們得看看數據。
第二部分:氧氣真在減少嗎?10億噸咋回事?
標題里說“1年減少近10億噸”,這數字聽著挺唬人。可我翻遍了網上的科學論文和新聞,愣是沒找到哪個權威研究直接說每年減少10億噸氧氣。這讓我有點懷疑,這數字是不是標題黨搞出來吸引眼球的。不過,氧氣含量下降的趨勢,科學家確實早就發現了,咱們得從頭捋一捋。
地球大氣里的氧氣總量是個天文數字,大約有1.2億億噸(也就是1.2×101?噸)。每年10億噸聽起來多,但跟這總量一比,其實也就萬分之一左右,比例不算大。可問題在于,氧氣減少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是個長期趨勢。科學家通過測量大氣樣本發現,過去幾十年,氧氣濃度確實在以一個很慢的速度下降,每年大概減少幾ppm(百萬分之一)。這速度雖然慢,但日積月累,影響可不小。
那這10億噸的說法從哪兒來的呢?我查了查,可能是有些報道把氧氣消耗的量給夸大了。比如,有人估算過,全球每年因為燒煤、燒油、燒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消耗的氧氣可能達到幾十億噸甚至上百億噸。這是因為燃燒過程會把氧氣變成二氧化碳。可這只是“消耗”,不等于大氣里的氧氣就真少了這么多。因為地球上有光合作用,植物、藻類每天都在造氧氣,多少能補回來一些。
有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研究(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Ralph Keeling團隊做的)測了30多年的數據,說氧氣濃度每年下降大約0.0004%。這速度看著不起眼,但放長遠看,確實是個問題。至于“10億噸”這個具體數字,可能是某些媒體把消耗量和凈減少量混淆了,或者干脆是為了抓眼球隨便寫的。真實情況是:氧氣在減少,但沒到一年10億噸這么夸張的地步。
第三部分:氧氣減少,罪魁禍首是誰?
既然氧氣在慢慢變少,咱們得搞清楚是誰在搗亂。這事兒啊,分兩塊兒看:一個是人類干的,一個是大自然自己鬧的。
先說人類這邊。咱們現代生活離不開能源,燒煤發電、開車燒油、工廠冒煙,這些都得用氧氣。每次燒化石燃料,氧氣就被耗掉,變成二氧化碳排出去。據估算,全球每年燒掉的化石燃料得消耗幾百億噸氧氣。這數字聽著嚇人,但別忘了,地球的氧氣庫底子厚,短期內還不至于喘不上氣。
再一個大問題就是砍樹。森林是地球的“氧氣工廠”,光合作用全靠樹、草、藻類這些綠家伙。可現在全球森林面積縮水得厲害,尤其是亞馬遜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每年被砍掉好幾百萬公頃。樹少了,造氧氣的速度自然跟不上消耗的速度。科學家算過,森林砍伐每年可能讓氧氣凈減少幾億噸。
還有海洋,也是個大麻煩。海洋里的浮游植物貢獻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氧氣,可現在污染嚴重,化肥、工業廢水流進海里,導致“死亡區”越來越多。這些地方氧氣少得可憐,浮游植物也活不下去,造氧能力自然就下降了。
除了人類,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脾氣”。比如火山爆發,一噴就是一大堆二氧化碳和硫化物,把氧氣耗掉不少。還有野火,尤其是最近幾年澳大利亞、美國西部的超級大火,燒掉幾百萬公頃森林,不光氧氣沒了,還放出更多二氧化碳,加劇了問題。
第四部分:氧氣少了,對咱們有啥影響?
氧氣減少聽著挺遠,可真要影響到生活,那就不是小事了。咱們分幾塊兒來看看。
氧氣少了,最先遭殃的是生態系統。很多動物對氧氣濃度敏感,尤其是高海拔地區,氧氣本來就稀薄,再下降一點,動物就得“搬家”或者直接掛了。比如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氧氣再少點,它們可能就跑不動了。海洋里也一樣,魚類、珊瑚這些靠氧氣的家伙,遇到“死亡區”就得玩完。
還有生物多樣性。氧氣下降,適應不了的物種會滅絕,食物鏈一斷,整個生態系統就可能崩盤。24億年前那種沒氧氣的環境,只有少數微生物能活,現代生物壓根兒沒戲。
對人來說,氧氣減少短期內可能感覺不到,畢竟21%的濃度掉到20.9%,你我肺里還是夠用的。可要是長期下降,尤其是城市里污染嚴重的地方,氧氣濃度低點再加上霧霾,呼吸道疾病肯定得多起來。像哮喘、慢阻肺這些病,可能越來越常見。
還有個事兒,高海拔地區的人更敏感。像拉薩、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氧氣本來就少,再下降一點,游客可能頭暈得更厲害,當地人生活也受影響。
氧氣減少還跟氣候變化掛鉤。燒化石燃料耗氧氣,放出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加劇,地球變熱。溫度一高,森林火災多起來,海洋吸收氧氣的能力也下降,造氧的浮游植物死得更多。這就成了個惡性循環,氧氣越少,問題越大。
要是真像標題說的回到24億年前,那可不是開玩笑。那時候大氣里氧氣不到1%,人類壓根兒活不了。現在當然沒這么嚴重,但趨勢不好,咱們得警惕。
首先,得少燒化石燃料。煤、油、天然氣這些東西,燒一次耗一次氧氣,還弄出一堆二氧化碳。全球都在推“碳中和”,就是要把碳排放降下來。咋降?多用太陽能、風能這些清潔能源唄。開車少點,電車多點,工廠也得用節能技術。少燒點,氧氣消耗自然就少了。
森林是氧氣的大功臣,護好了比啥都強。亞馬遜雨林、東北林區這些地方,得立法保護,別隨便砍了。光守不行,還得種。全球每年種樹的計劃不少,像中國的“三北防護林”,幾十年種了好幾億棵樹,效果挺明顯。樹多了,氧氣自然就多起來。
海洋造氧占一半,不能讓它廢了。得管住污染,化肥少用點,廢水處理好點,別讓“死亡區”擴大。還得保護珊瑚礁、浮游植物這些造氧主力,給它們個好環境。
別覺得這事兒離你遠,咱們每個人都能搭把手。少開車、多走路,垃圾分類別亂扔,買東西盡量挑環保的。這些小事兒加起來,能減不少碳排放,間接幫氧氣一把。
說到未來,氧氣減少這趨勢要是不管,確實有點懸。科學家算過,如果按現在這速度,氧氣濃度幾千年后可能掉到危險水平。不過別慌,24億年前那種幾乎沒氧氣的狀態,短期內不可能回來。那時候是地球剛開始攢氧氣,現在好歹有21%的底子,緩沖空間還挺大。
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氧氣減少的速度跟人類活動掛鉤,咱們越作,下降越快。要是森林沒了、海洋廢了,光合作用跟不上消耗,那地球真可能慢慢變回“低氧星球”。到時候,別說人類,連貓狗都得喘不上氣。
好消息是,人類有腦子,能解決問題。只要全球一塊兒努力,減排、種樹、護海這些招兒都用上,氧氣這事兒還能穩得住。關鍵看咱們愿不愿意干了。
說了一大堆,氧氣減少這事兒確實有,但沒標題里說的那么夸張。一年10億噸可能是個噱頭,可氧氣下降的趨勢是真。人類燒燃料、砍樹、污染海洋,都是罪魁禍首,生態系統和咱們自己的健康都可能受影響。好在還有救,少燒點、多種樹、治污染,這些法子都能管用。
地球這顆藍色星球,氧氣是它的命根子,也是咱們的命根子。24億年前那種日子,誰也不想再過一遍吧?所以啊,保護環境不是科學家的事兒,是咱們每個人的事兒。從小處做起,別等喘不上氣了再后悔。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