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仰韶先民在燒制陶磚時,怎么會想得到,這灰撲撲的磚窯竟然有一天能搖身一變,成為月球工廠。在低重力、超低溫的月球表面,中國科學家正用現代科技重新定義這項古老技藝——把月壤燒制成星際建材的魔法,就此拉開帷幕。
大家好我是火箭叔,中美都在搶著登月,但登上去之后你得要有房子住呀。那在月球表面蓋房子,首先要破解的材料密碼就藏在月壤的化學組成里。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本顯示,這些灰褐色粉末含有40%的輝石、25%斜長石及大量鈦鐵礦,這些礦物的熔點從1100℃到1600℃不等。中國的科學家團隊發現,當溫度精準控制在1050℃時,月壤中的玻璃質顆粒會像"天然膠水"般將礦物碎屑粘結成整體。
于是,這個發現便催生出一套精密的太空窯爐系統:3D打印機先將處理過的月壤泥漿擠出成預設形狀,此時的坯體強度僅相當于松脆的餅干;隨后,這些"生磚"被送入直徑1.2米的球形燒結艙,在聚焦的太陽能光束下經歷8小時淬煉。整個過程看似制作陶瓷,但需要應對月球特有的挑戰——真空環境下熱傳導效率僅有地球的1/3。為此,工程師設計了多層反射式加熱腔,讓能量利用率提升至72%。
2024年搭乘天舟八號升空的三塊月壤磚,正是這套工藝的太空驗證品。它們是在華中科技大學的實驗室里,用長白山火山灰經過反復淘洗、烘干、碾碎,剔除所有有機質后,按照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成分表精確調配后,經由真空爐燒制出來的。它們在空間站外經歷了零下180℃到120℃的3000次熱循環測試,結果顯示其抗壓強度穩定在85兆帕,相當于地球上的高強度混凝土。不過科學家仍在改進配方——因為月球磚不僅要抗壓,還要像海綿一樣吸收宇宙射線才行。他們在最新試驗中添加了2%的鈦鐵礦納米顆粒,使磚體對伽馬射線的屏蔽效率提升了40%。
而在這場星際建造競賽中,美國的科研人員選擇了不同的技術路線——激光熔融。在德州ICON公司,他們的3D打印機正在用2000瓦激光束轟擊由阿波羅任務期間帶回來的月塵,瞬間將局部溫度提升至1600℃,讓月壤顆粒直接熔融成型。這種"即打即固"的技術看似高效,實則面臨嚴峻挑戰:激光焦點直徑僅0.1毫米,要建造1平方米墻面需要連續工作300小時,能量消耗是中國方案的4倍。
不過,激光熔融在特殊場景下卻也極有價值。比如,當需要快速建造簡易著陸坪時,ICON的移動打印機能在48小時內"打印"出直徑30米的硬化平臺,而整個過程不需要預制磚塊的運輸和拼裝。但中國工程師也早已經準備好了應對方案:他們開發的榫卯智能磚系統,配合六足建造機器人,拼裝速度可達每分鐘12塊,且能自動校正月震引起的結構變形。說到這兒,各位3D打印機廠商、機器人廠商還有材料廠商,你們品牌LOGO在月面磚塊上的最佳嵌入位置,大概就在這段話結尾的空白處,歡迎來撩。
可無論是哪種建造方案,都繞不開月球基地的生存之本——能源與水。德國波茨坦大學的突破或許將改變游戲規則:他們用未提純的月塵玻璃與鈣鈦礦晶體結合,制成了效率12%的太陽能電池。這項技術的精妙之處在于,燒結月壤磚的過程本身就能生產發電材料——當磚體在1100℃固化時,表面會自然形成10微米厚的玻璃化層,這正是制備太陽能薄膜的理想基底。
而在月球水資源開發領域,中美歐的解決方案存在驚人共識:聚焦永久陰影區的水冰開采。
NASA"揮發物調查極程探索車",即VIPER任務,原本計劃在2024年登陸月球南極,攜帶中子光譜儀與1米鉆頭,驗證加熱法提取水冰技術——將月壤樣本加熱至-50℃以上,使固態水直接升華為氣體收集。中國探月工程則提出"微波-冷凝"聯用方案:通過嫦娥七號搭載的微波雷達定位水冰富集區,隨后發射著陸器用2.45GHz微波穿透月壤,該頻段可使冰分子共振發熱,然后再配合低溫冷阱捕獲氣態水。而歐空局正在測試的"月球水廠"原型機顯示,每處理1噸富冰月壤,可回收約4.2升液態水。這些水資源除保障生命支持外,更可能成為建造粘合劑:實驗表明,只需要添加 0.5%~1%的微量月產純水,月壤漿料在3D打印時的層間結合強度就會提升22%,因為水分子在燒結過程中產生的瞬時蒸汽壓增強了顆粒鍵合。
真的,未來就在眼前,咱們想象一下——當第一座穹頂在月海升起時,人類將用月球的塵土點亮燈光,用月球的冰晶沏好一壺茶,來完成這文明史上最浪漫的"就地取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