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被譽為“百代之師”,自東晉以來,凡是書史留名者,幾乎沒有不學他的。雖然學王羲之的人很多,但都沒能得其精髓,皆存在一定的缺陷。南唐后主李煜就在《書評》中指出:“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獻之俱得之而失于驚急,無蘊藉態度。”
而宋代以來被譽為得王羲之用筆真傳的米芾、趙孟頫,前者失于狂怪而無雋永,后者則在筆法的豐富性和高古上失了很多。那么,有沒有人能把王羲之學得盡善盡美,既得其筆法之細膩多變,氣韻上又清新脫俗呢?答案是有的,此人就是朱耷,即大名鼎鼎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書畫雙絕,散僧入圣,他是真正把王羲之每一件作品精心學習后,融會貫通并化為己用者。齊白石所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八大學王形神俱在而又超脫俗品,前無古人而后亦無來者”。
書法史上靠從《圣教序》《半截碑》入手而成為名家者很少,因為它們雖然筆法在,但氣息板滯、章法不暢,而如果能從八大山人臨摹的《興福寺半截碑》入手,將它學習通透,再去練習《喪亂帖》《蘭亭序》,便能真正入王羲之門庭。
因此,學界也把八大山人的字視為“直入魏晉”的捷徑,不僅筆法細膩豐富,氣韻更是超凡入圣,字字已臻化境。《臨半截碑》完成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此時八大山人已經73歲了,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
此帖為紙本冊頁,縱25.3厘米,橫8.5厘米,總計754字,字徑大小約2.5厘米。全卷用筆優雅俊秀、雋永自然,開合有度,圓中有方,字字跌宕多姿,又有空靈禪意之趣味,有種大巧若拙的高級感。
筆畫順鋒而入,落筆后有回護、調鋒、蓄力處理,筆畫圓勁秀潤,中鋒行筆,提按有致,起收筆自然爽利,沒有描頭畫尾的做作,這都是繼承王羲之筆意。而結字因字賦形,善于造勢也是如此。以“南”字為例,整體向右上傾斜,形成左低右高、左密右疏的形態,充滿動勢。
再如“海”字,左高右低,左輕右重,高低錯落,虛實相生,處理得極為巧妙。章法疏密得宜,墨色枯潤相濟、濃淡自然,層次感豐富。這種“臨古不泥古”的改造,堪為妙絕。如果我們能把此作臨摹通透,既能學到古人筆法,又能克服書寫板滯的弊病,一舉多得。
而今,我們將八大山人《臨興福寺半截碑》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見此作如見原作,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供大家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