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拋繡球、唱“柳啷咧”、跳竹竿舞、品五色糯米飯……在廣西三月三期間,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族同胞同跳一支竹竿舞,共唱一曲“柳啷咧”,以歌舞為媒,共同演繹了一場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
這是環江各族同胞慶賀傳統節日、加強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黨建引領強根基、文化交融聚共識、發展共享惠民生,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新模式,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毛南山鄉絢麗綻放。
黨建引領 夯實團結根基
走進思恩鎮陳雙村,不同民族風格的建筑錯落分布,村中彩色墻繪上身著節日盛裝的各族群眾載歌載舞,同心文化廣場的展板上生動講述著陳雙各民族歷史文化和發展故事,民族團結的氣息撲面而來。
環江堅持把基層黨建與民族團結深度融合、協同發展,以基層黨建“五基三化”系列行動為抓手,通過實施“三個一”工程:即創建一批星級黨組織、打造一批綜合性黨群服務中心、構建一套黨員教育培訓體系,推動民族團結工作落地見效。目前,全縣創建星級黨組織71個,修繕改造62個黨群服務中心,為黨務村務和民族團結等服務工作開展提供便利。將民族理論政策納入黨員干部教育必修課程,在縣級舉辦的各類專題培訓班中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依托聯鄉包村工作機制,各級黨組織書記帶頭深入聯系點上專題黨課,引導廣大黨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精心打造陳雙村、江濱公園、環江二小等7個黨建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點,組織開展民族政策宣講、講民族團結故事比賽等群眾性宣教活動,讓民族團結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交融 增進民族認同
“在這里,我們不僅能欣賞到絢麗多彩的壯錦、編織精巧的毛南族花竹帽,還能親身體驗苗族蠟染、剪紙等傳統手工藝,這些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與和諧。”在陳雙村四坊項目基地里,一位前來游玩的壯族群眾如是說。
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該縣以民族特色文化為切入點,挖掘、整理縣域少數民族人文資源和文化底蘊,打造毛南族博物館、下南民族文化產業園、馴樂苗族鄉民族文化展示館等文化陣地,系統展示毛南族、苗族等縣域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2024年僅毛南族博物館就接待各族群眾10萬人次,成為增進各族群眾文化認同的重要陣地。同時,充分利用民族節日,持續舉辦“廣西三月三·環江嘉年華”、毛南族分龍節等特色文化活動,通過民族歌舞展演、傳統技藝展示、民俗體驗等豐富多彩的形式,促進各民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動形成共居共事共學共樂的生動局面,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基礎。
民生共享 推動和諧發展
“我們老兩口孩子都外出打工,多虧了村里的黨員先鋒服務隊上門,用手機幫我們辦理社保認證,遇到不懂的問題總是耐心地解釋,很貼心。”家住長美鄉內典村的蒙大爺表示。
該縣堅持黨建賦能基層治理,依托網格化管理體系,探索“民族團結+基層治理”融合發展新路徑,整合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干部、網格員等力量,組建“石榴紅”黨員先鋒服務隊,將重點人員幫扶、特殊群體關愛等民生服務精準納入網格管理,幫助解決各族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有效推動各民族相互嵌入、融合發展。
此外,該縣將增進民生福祉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抓手,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通過開展“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服務月、金秋招聘月等線下招聘活動,組織養老護理、家政服務等技能培訓進鄉村、進社區,助力各族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積極爭取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683萬元,實施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個,重點解決邊遠山區群眾出行難、飲水難等民生問題,改善少數民族聚居區生產生活條件,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眾。(譚翠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