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
北宋元祐年間,一場春雨浸潤著金山寺的琉璃瓦。檐角銅鈴輕響,佛殿內檀香氤氳,蘇東坡與佛印相對而坐參禪。東坡問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答:“我看你像一尊佛。” 東坡聽后十分得意,隨即調侃佛印:“我看你像一堆牛糞。” 佛印微笑不語。這段對談,為后世留下了一則穿透時空的觀心寓言。當東坡笑指禪師似牛糞時,他尚未領悟這場機鋒暗藏的,正是千年后我們仍在追尋的終極命題——何為你?
你眼中的你不是你,是照在欲望之淵的蜃影。元豐五年的黃州寒食,東坡在苦雨孤舟中寫下“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彼時的自我認知沉入谷底;待元祐初年重返汴京,卻又有“萬人如海一身藏”的從容。這起伏跌宕的自我畫像,恰似六祖慧能所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我們以得失為鏡,照見的不過是欲望投射的虛象。正如東坡自得于口舌之利時,反被自己的鋒芒所傷。
他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是照在認知之壁的殘影。汴京城里的文人墨客,有人贊東坡詞開豪放,有人譏其不合音律;新黨視之為舊派余孽,舊黨又嫌其不夠守成。這紛紜眾說,恰應了莊子“子非魚”之辯。佛印面對譏諷時的拈花一笑,正是看破了他人評價終究是觀者心相的投影。正如《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執著他人的評判,無異于追逐水月。
你眼中的他人才是你,是照見本心的明鏡。心懷善意、寬容的人,看他人多是優點長處;內心充滿偏見、狹隘的人,往往只能看到他人的瑕疵不足。當東坡在惠州貶所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他眼中的嶺南瘴癘之地,已化作滋養性靈的菩提道場。這種轉變,暗合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的至理。我們凝視世界的方式,終將成為丈量內心的標尺——見善者心藏玉壺,見惡者胸塞冰炭。正如禪宗公案所示:不是風動幡動,仁者心動。
西湖煙雨
千年后的西湖煙雨中,東坡當年手植的綠楊依舊拂堤。當我們駐足凝視這株古木,何嘗不是在尋找觀照自性的支點?“何為你”的答案,不在他人舌燦蓮花的機鋒里,不在世俗毀譽的羅網中,而在你與世界對視時,那泓照見天地人心的清潭。正如大慧宗杲禪師所言:“盡大地是個自己”,或許當我們不再執著于定義自我時,那個最本真的“你”已在云水間澄明如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