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是社會最活躍的力量,也是志愿服務發展中最有創新精神和創造活力的群體。2010年1月22日,習近平同志到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參加主題黨日活動,與師生志愿者交流,盛贊當代大學生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寄語同學們“選擇到社會最需要,到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從小事做起,最后做成大事。”(中國青年出版社《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第207頁)十多年來,青年志愿者牢記囑托、砥礪前行,深入社區和農村、平原和邊疆,奉獻愛心和智慧,為社區治理和鄉村振興作出貢獻,為民生改善和關愛互助作出貢獻,真正將點點滴滴、瑣瑣碎碎的小事,做成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大事。為此,我們整理調查材料,進行分析提煉,撰寫文章與廣大青年志愿者分享交流。
一、從小事做起,做成對黨的事業有意義的“大事”
青年志愿者要有大情懷、要立大志,但是也需要踏踏實實,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在一件件小事的積累中,為黨的事業發展作出貢獻,為團的創新發展作出貢獻。不僅僅當今的青年志愿者要培養“大視野、小視角”,樂于從平凡和瑣碎的服務中做貢獻、有作為。在黨的百年發展歷程中,也是有許多青年默默奉獻、作出業績的。近年來,我到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調查輔導志愿服務的時候,先后三次到展示張人亞事跡的“黨章學堂”參觀學習。在我的理解中,張人亞同志就是一百年前青年志愿者的優秀代表,為黨的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張人亞是北侖區霞浦街道(原霞浦鄉)人,一百年前即上個世紀初到上海金銀鋪當學徒,在工友中接觸到共產主義和共產黨人。2022年4月張人亞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黨的二大召開的時候,他參與服務和保存資料。雖然這時候他還不是共產黨人,但是嚴格要求自己,做好各項工作,尤其是保存了珍貴的黨的二大材料。1927年“四一二事變”,國民黨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張人亞就將黨的二大材料用層層粗布包裹之后,帶回霞浦家鄉,委托父親代為保管,并且叮囑說,“這是比我的生命還重要的東西,一定要保存好,保密好,等到以后共產黨取得勝利,領導國家的時候才上交。”說完,張人亞又逃亡和尋找黨組織了,從此家人一直沒有他的音訊。解放之后,父親將材料上交黨組織和人民政府,上級整理考證,發現這是唯一保存的黨的二大材料,尤其是包括黨的歷史上第一部《黨章》的原稿。這里面有很多是國家一級革命文物。直到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家里人通過黨史文獻解密,才知道張人亞在瑞金蘇區為黨工作,鞠躬盡瘁、因病于1932年去世。如今,北侖區組建“黨章守護人”志愿服務隊,共青團員志愿者、少先隊員志愿者既傳承和弘揚張人亞以生命保護《黨章》的故事,也面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章》知識,傳播黨的宗旨理念。我第一次是建黨一百周年前夕到“黨章學堂”參觀學習;第二次是2022年到“黨章學堂”調查“黨章守護人”志愿服務隊的系列活動;第三次是2024年在“黨章學堂”為北侖區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講授黨建引領志愿服務創新發展的課程。這些,正是從小事做起,從守護《黨章》和傳承《黨章》做起,為黨的事業發展壯大作出志愿者的貢獻。
二、從小事做起,做成對國家戰略有促進的“大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志愿服務具有“雙功能”,即志愿者服務國家戰略、志愿者服務民生改善。因此,青年志愿者要善于在開展一件件具體的關愛服務,做好一件件細微的好事的同時,結合國家發展需要、社會進步需要,發揮更大作用。湖南省寧鄉市出生的梅方權,考上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讀書開始,就積極投身青年志愿服務。本科的時候主動參與鄉村社區的調查,了解國情和民意。研究生的時候成為中山大學第一屆支教服務團志愿者,到青海邊疆服務。讀博士的時候深入江西安源煤礦開展工人階級狀況調查研究,深入了解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畢業之后,他先后在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工作,再到西藏昌都市工作,現在擔任西藏自治區發改委黨組成員、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他說“我人生的第一個18年是在家鄉成長,第二個18年是在廣東學習工作,第三個18年,希望扎根西藏。”他從參與調查,了解民生民情開始,到參與志愿服務關愛幫助群眾,再到走上各級領導崗位為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改善作出貢獻。參與的工作和服務越來越多,發揮的能量和貢獻越來越大,就是青年志愿者把小事“做成大事”的典型例證。廣大青年志愿者只要心中有國家、心中有人民,就能夠一點一滴做好事情,一步一步作出貢獻,成為大有作為的一代人。
三、從小事做起,做成對群眾生活有幫助的“大事”
青年志愿者參與的各項服務,其中最多就是關心和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的服務項目。這些關愛服務往往都是做很小的事情,都是做很具體的事情。然而,有時候看起來非常小的事情,對于人民生活,對于群眾幸福就是“大事”“緊要事”。我們在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的評審中,曾經看到一個貴州師范大學志愿者的“1+1全家福”的項目。這是西部計劃、支教團志愿者在為山區留守兒童開展服務時發現的新需求,從而策劃實施的新項目。青年志愿者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的時候,發現很多山里都是老人陪伴孫子孫女,因為兒子兒媳都外出務工了。同時,又發現這些留守老人幾乎都沒有一張像樣的照片,有些人甚至就沒有留下照片。這些留守老人說,“年輕的時候沒錢照相,老年的時候走不動去照相。”因此,志愿者就回校聯系藝術學院的同學,策劃為農村留守老人拍攝照片的志愿服務項目。當學生志愿者利用周末、假期深入山區給留守老人拍照的時候,老人們也提出新的心愿,即希望拍攝“全家福照片。”因為老人的兒子、媳婦等在外地務工謀生,孫子孫女在上學,沒有一張全家福照片,老人想念兒孫的時候就更加寂寞。于是,大學生志愿者就與老人約定,利用春節期間、中秋節期間子女回家團圓的時候,拍攝“1+1全家福”照片。這些關心幫助群眾,特別是關心幫助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志愿服務,做的是非常小的事情,如上門慰問、助學、贈送用品、拍攝照片等等。然而,對于山區群眾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感受社會溫暖,體驗生活幸福,就是“非常大”“非常重要”的事情。志愿者做好了這些點點滴滴、細微瑣碎的小事,就幫助山區農村的群眾解決一個個困難、滿足一個個愿望,同時也將黨的關心關懷,將國家的關愛照顧帶給每一位群眾,溫暖群眾的心靈。這樣,對于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夯實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基礎,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從小事做起,做成對治理創新有影響的“大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促進社會治理創新,也是青年志愿者作出貢獻的重要領域。伴隨社會的不斷轉型,城市社區變遷和農村城市化都帶來沖擊、引發問題,需要青年志愿者參與協調治理。尤其是群眾中產生的一些小矛盾、小沖突、小問題,如果長期不能受到重視,長期不能妥善解決,就會引發社會矛盾或者群體事件。因此,青年志愿者在深入社區和農村,關心幫助人民群眾的時候,也需要積極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推進共建共治共享。新疆博州精河縣的阿其合農場,適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需要,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就發起“紅石榴合伙人”志愿服務。發揮黨員和群眾的積極性,以民主協商、協同合作的方式,開展友善互助、實現共同富裕。與此同時,阿其合農場黨委和志愿組織聯系北京的青年志愿者黃悌等,交流溝通紅色合伙人、公益合伙人的方式方法。經過精心策劃,實施了新疆精河縣“紅色合伙人進京趕考”活動。阿其合農村的黨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來到祖國首都,在北京青年志愿者的陪同下考察紅色經典宣講志愿服務、優秀文化傳承志愿服務、科技園區創新志愿服務、西山農村振興志愿服務等等,非常受啟發、非常受激勵,為做好邊疆紅石榴合伙人志愿服務提供經驗借鑒。特別是在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的社區治理創新,吸引和激勵各民族群眾參與志愿服務,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具有借鑒價值。隨后,北京的銀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與新疆阿其合農場的黨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結對,通過線上線下交流溝通,不斷創新民族地區志愿服務的方式方法,為基層治理創新,共建美好家園提供支持。可見,在各地區、各領域都有廣大青年志愿者為社會治理創新、民主協商議事進行探索和提供幫助,為社會和諧發展作出貢獻。
五、從小事做起,做成對文明進步有益處的“大事”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青年志愿者為促進文明進步做貢獻,也是需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為社會創造新風尚,為文明增添新光彩。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很多青年志愿者,一方面參與志愿服務,為社會文明做貢獻,在社區和農村貢獻聰明才智,創造文明佳績;另一方面在社會文明服務中提升自己的素質,塑造良好的個性修養,成為新時代的文明人。湖南省衡陽市農村青年凌送軍,前來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務工謀生,做過各種零工,現在做小小裝修行業養家糊口。但是,在務工之余,凌送軍有兩個“愛好”:一個是做好人、做好事。他主動線上線下尋找可以友善互助的機會,發現南海區義工聯(志愿者聯合會)、桂城街道義工聯(志愿者聯合會)的渠道,就主動報名做志愿者,從文明創建志愿服務到關愛扶助志愿服務都積極參與。另一個是做“文青”,愛好文學。據說,他一邊務工,一邊做志愿者,還樂于撰寫文章向報刊投稿。但是,最初因為文化水平低、錯別字很多,刊發的成功率很低。在報刊編輯的建議下,他利用參與志愿服務的時候拍照片,記錄好人好事,發給報刊和網絡,投稿成功率就不斷提高。經過十多年的志愿服務歷練,凌送軍不斷成長,逐漸成為志愿者骨干、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也成為文明市民、佛山好人、廣東好人等。如今,他擔任佛山文化公園“志愿V站”站長,帶領400多名志愿者為市民和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也積極傳播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V站志愿者自己創辦網絡傳播、“小喇叭”傳播、墻報傳播等途徑,把新時代的志愿文化、志愿者故事、志愿者心得體會等進行分享,在社會上營造人人崇尚志愿服務、人人傳播文明風尚的氛圍,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受到各級部門的重視。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青年志愿者倡導文明風尚,推廣文明禮儀,傳播中華優秀文化,開展中外文化交流等,都是造福社會、惠及群眾的好事,值得關注和重視。
六、從小事做起,做成對青少年成長有啟迪的“大事”
中國青年志愿服務的發展體現出“雙功能”,即助人功能和育人功能。助人功能就是青年志愿者響應黨的號召,貼近群眾需求,發揮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西部計劃志愿服務、關愛行動志愿服務、陽光助殘志愿服務等領域作出貢獻。育人功能就是青年志愿者通過參與服務的過程,拓展社會視野、提升思想道德、鍛造個性素質,逐漸成為新時代的優秀建設者。尤其是近年來推廣中學生志愿服務,倡導“紅領巾”志愿服務,中小學生也在家長和教師的帶領下參與志愿服務,獲得體驗教育和素質發展。我們參與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評審的時候,發現來自湖北省黃岡市一個鄉村留守兒童學校的“誠信栗花”項目非常有啟發、非常有價值。這個學校的后山有一篇栗子樹林。校長和師生在愛心人士的建議下,開展“誠信栗花”志愿服務。一方面面向社會大眾開展“誠信栗花”的愛心眾籌,即愛心人士可以認領“誠信栗花”,預購板栗樹的果實。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與栗子樹護理的志愿服務,參與栗子收獲的志愿服務。通過快遞公司將栗子送到愛心眾籌人士家里,也獲得資金支持學校的公益活動與志愿服務。這些愛心眾籌資金:一是用于留守兒童素質教育、個性拓展活動的經費,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二是資助一些困難學生,解決生活難題,提供支持和幫助。三是大多數資金用來假期開展留守兒童外出考察學習活動。一方面是到武漢、深圳、廣州等地,參觀父母外出務工的企業,了解父母的辛勤勞動和創造價值;另一方面是到北京、上海等地,參觀祖國大好山河,參觀祖國建設成就,參觀科技創新趨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進步的志向。這項活動的兩句口號特別打動人:“領我板栗花,帶我看爸媽;領我板栗花,帶我走中華。”十多年來,“誠信栗花”志愿服務項目的支持下,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立志為國學習為國爭光,成為新時代的建設人才。做一件好事,可以幫助一個人、一個家庭;做一件好事,可以熏陶一個人、一群人。志愿服務就是青少年在實踐中獲得體驗、獲得教育,自我感悟、自主成長的有效途徑。
青年志愿者要用心用情做好小事,逐漸做成對國家有用、對人民有益的“大事”。這是青年志愿者應該擁有的心態,也是青年志愿組織應該弘揚的理念。特撰文交流分享,提供參考借鑒。(文/譚建光,系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原副會長,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理事,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理事,廣東省社工與志愿者合作促進會榮譽會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