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媒報道,特朗普政府即將推出的“瘦身預算”計劃,試圖通過低成本武器系統和支出調整來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然而,美國《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認為,這種策略從根本上靠不住,其原因不僅在于預算規模的限制,還在于當前地緣政治現實與軍事需求的深刻矛盾。
首先,時間窗口已關閉,低預算無法彌補當前戰備缺口。多年來一些美國戰略家主張通過削減現有部隊規模,轉而投資尖端技術,以換取未來的軍事優勢。然而,這種“以當前風險換未來收益”的策略如今已不再可行。原因在于,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速度超乎預期。未來五年內,美國面臨來自中國的嚴重軍事挑戰可能性極高,例如臺海沖突。美國軍隊削減任何現役裝備,無論是老舊武器還是地面部隊,都可能直接削弱美國在潛在對抗中的勝算。低預算體系試圖通過“精打細算”解決問題,但無法快速填補現有力量的短板,更不用說應對迫在眉睫的威脅。
第二、低成本體系無法平衡核與常規力量的現代化需求。美國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應對俄羅斯和中國兩個核大國。俄羅斯持續更新其核武庫,而美國認為中到2030年將擁有1000枚以上核彈頭,并全面升級運載系統。這種雙重壓力使得美國核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刻不容緩。然而,核力量的資本重組成本高昂,在預算持平或下降的情況下,常規力量的現代化(如遠程攻擊機、潛艇和彈藥)必然受到擠壓。低預算體系試圖通過“效率提升”或“取消冗余設施”節省資金,但這些措施不過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同時滿足核與常規力量的迫切需求。結果可能是兩頭落空,既無法威懾中國,也無法維持對俄優勢。
三、中國多領域挑戰超出了美國低預算的應對能力。中國的實力強大不僅限于傳統軍事領域。中國在認知戰、太空“混戰”以及全面戰爭準備上的投入,正在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戰略優勢。低成本武器系統或許能在某一領域(如無人機或廉價彈藥)提供短期補充,但無法應對這種全方位的挑戰。例如,太空軍的現代化需要巨額資金,而認知戰的防御需要情報與技術的高度整合,這些都不是“瘦身預算”所能支撐的。相比之下,美國若堅持低預算策略,可能在關鍵領域被中國甩開,失去戰略主動權。
四、美國國會阻力與現實脫節進一步削弱低預算效果。即使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削減文職人員、關閉多余設施或擱置氣候變化項目來騰出資金,這些措施的實施也面臨巨大阻力。國會往往不愿放棄地方利益相關設施,而預算調整的實際效果需要數年才能顯現。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軍事能力將繼續快速增長,低預算體系的“省錢”邏輯與現實需求嚴重脫節。
歸根結底,美國用低成本武器系統對抗中國的想法之所以靠不住,是因為它既無法解決當前的戰備危機,也無法應對未來的戰略競爭。時間窗口的關閉、核與常規力量的雙重壓力、中國的多領域挑戰以及美國國內政治的掣肘,共同決定了“瘦身預算”不過是異想天開。要真正對抗中國,美國需要大幅增加國防投入,而非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玩弄“精打細算”的游戲。特朗普政府的預算決定或許將成為其任期內的關鍵轉折點,但若繼續執迷于低成本幻想,美國恐怕難以在與中國的博弈中占據上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