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大了!
前兩天,沈陽車展現場,一臺問界M7突然上演“速度與激情”,從展位猛沖出去,結結實實撞上了旁邊的鄰居,連帶搞傷了4臺車,還讓一人受了點輕傷?12。
這事兒發生在撤展前夕,眼看就要收攤了,結果整了這么一出。
人們越關注智能駕駛,車企的安全問題就越容易被放在放大鏡下看。
不過,就在大家還在討論這車咋回事兒的時候,問界官方已經火速下場回應了。
4月14號,問界發了個聲明,先是道歉,然后確認傷者當天就出院了,沒啥大事兒?。
緊接著話鋒一轉,強調這起事故,鍋不能甩給AEB(自動緊急制動系統)。
相信有不少圍觀群眾,看到這個回應,心里都得嘀咕一下:AEB這回咋又“失靈”了?
如果沒有官方這番解釋,想必很多人都會把矛頭直接指向車輛的智能安全系統。
對問界來說,這次事故無疑是在品牌形象上又添了一道不大不小的劃痕。
而對于吃瓜群眾來說,官方這套“不滿足觸發條件”的說辭,似乎也沒那么容易讓人完全信服。
只不過,這場看似“意外”的沖撞,背后牽扯出的問題,卻遠比想象中要復雜。
智能車的“阿喀琉斯之踵”,再遇AEB觸發爭議
讓問界頭疼的AEB,如今又成了眾矢之的。
這套被各大車企吹上天的安全系統,按理說是關鍵時刻能“救命”的玩意兒。為了能讓消費者安心掏錢,車企們可沒少在AEB上做文章。
和所有宣傳智能安全的車一樣,問界也有自己的AEB邏輯:得系安全帶,方向盤還得是“乖乖聽話”的狀態,不能有大角度的人為干預?2。
當年AEB剛開始普及時,大家覺得這簡直是“防追尾神器”。問界也很快用自家這套系統+智能駕駛的品牌定位,成功立下“科技、安全”的人設,在國內新能源市場站穩腳跟。
2024年,對問界來說,似乎有點“流年不利”。
除了這次沈陽車展的“驚魂一撞”,問界還深陷另一起事故的輿論漩渦。
就在不久前的4月,山西運城發生了一起慘烈的追尾事故,一輛問界M7高速追尾灑水車后起火,導致三人遇難?34。那次事故后,問界同樣解釋了AEB未介入的原因:涉事車輛非智駕版,且事故時速高達115km/h,超過了AEB(工作范圍4-85km/h)的“能力圈”?34。
相比于上次的“超速”解釋,這次沈陽事故的“未系安全帶+方向盤干預”?2,聽起來似乎更像是把責任往“人”身上推。
問界的回應邏輯十分清晰:不是我的AEB不行,是你沒按“規矩”來,所以它“愛莫能助”。
在官方聲明里,問界還特意強調,車輛當時未處于“展車模式”,這才給了誤啟動的機會?2。
潛臺詞很明顯:按規定鎖好車,或者用對模式,這事兒本來可以避免。
廣撒網科普安全知識的好處,就是能迅速在潛在風險點上打補丁。
靠一套嚴謹的觸發邏輯,問界試圖為自家AEB的“不作為”正名。
但問界成也邏輯,敗也邏輯。
隨著智能駕駛功能越來越普及,消費者對AEB的期待也水漲船高。
很快,大家就發現,這AEB的觸發條件,似乎有點過于“苛刻”了。難道緊急情況下,人下意識打一把方向盤,或者忘了系安全帶(雖然不提倡),AEB就直接“撂挑子”不干了?自己莫名其妙就成了那個不滿足條件的“倒霉蛋”。
爭議不斷的問界AEB也是網絡討論的重災區。
隨便翻翻社交媒體,都能看見各種關于AEB實際表現的討論帖和質疑聲。
為了厘清責任和安撫輿論,問界在聲明中還加上了一句:對網絡不實信息將采取法律手段維權?2。
但這強硬的表態,似乎并沒有完全打消公眾的疑慮。
問界的AEB爭議遠遠不限于這兩起事故,在各種復雜的實際路況下,AEB能否如宣傳般可靠,一直是懸在所有智能汽車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到了2024年,問界一邊要忙著和車展主辦方協商善后?2,一邊還要應對洶涌的輿情。
這次沈陽事故,對本就處于風口浪尖的問界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但想讓消費者重新信任這個“智能伙伴”,問界需要拿出什么靈丹妙藥?
左右為難的問界,迎來“信任拷問”
不少人看來,問界AEB似乎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事故頻發、解釋引爭議,讓這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安全系統,如今總在關鍵時刻顯得“不給力”。
但官方給出的技術性解釋,卻讓普通消費者感覺越來越“聽不懂”,甚至覺得是在“甩鍋”。這恰恰說明問界和用戶之間的“信任鴻溝”,還需要努力填平。
原因很簡單,問界最需要的解藥,可能不只是技術上的迭代,更是溝通上的坦誠。
問界能幫自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重建用戶信任。
比起那些還在PPT上畫大餅的造車新勢力,問界背靠華為的技術光環,本不缺乏硬核實力。但從幾次事故的回應來看,似乎總在強調“我沒錯”,而非用戶的實際感受。
但由于技術的復雜性和場景的多樣性,再加上用戶期望值的不斷提高,問界的AEB定位似乎總在“理論最優”和“實際體驗”之間搖擺。
比如,這次沈陽事故,即便官方解釋得“無懈可擊”,但大家還是會問:為什么展車可以如此輕易地被“誤啟動”并沖出去?安全冗余設計在哪里?
想要在如今的市場重新贏得人心,問界需要一個更“接地氣”的溝通姿態。
而坦誠溝通,似乎正是當下問界最需要補的課。
比如,面對AEB的局限性,是否可以更坦誠地告知用戶其明確的生效和失效邊界,而不是每次等事故發生了再搬出“觸發條件”?
雖然強調規范操作沒錯,但也要考慮到極端情況和人為失誤的可能性,這才是安全設計的意義所在。
而問界身上,可有太多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了。
不管是加強車輛本身的安全冗余設計,優化AEB在更多復雜場景下的表現,抑或者在用戶溝通上更加透明和人性化,都能成為問界手中的一張好牌。
此外,問界在危機公關方面,也需要更細膩的處理。
在回應爭議時,問界的做法有時顯得過于“技術流”和“法務化”:擺出最精確的技術參數,引用最嚴謹的法規條款。
問界的聲明雖然寫得夠專業,但往往缺少了點人情味和同理心。
“不滿足觸發條件”的解釋雖然沒錯,但在人命關天的事故面前,這種過于冷靜甚至略顯冰冷的措辭,很容易讓遇難者家屬和公眾感到不適。
到了互聯網時代,車企的形象塑造,早已不是單向輸出技術參數那么簡單了。
在山西事故后,問界創始人余承東也表達了歉意和反思。
這種高層的直接發聲雖然有一定效果,但在具體的事故回應和后續處理上,品牌方是否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品牌在面對危機時,不但要邏輯自洽,最重要的還是得贏得人心。
比如在過去,一些傳統車企面對類似問題時,會更側重于與用戶溝通、提供額外援助,甚至主動進行技術升級或召回,以此來挽回品牌聲譽。
而在公關技巧方面,問界似乎還得多多修煉。
當纏繞爭議的品牌,遇到亟需信任的用戶,一場看似“有理有據”的官方聲明,可能并不能自動帶來理解和原諒。
但是問界的AEB難題,即便對技術實力雄厚的華為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問界的一道必答題,要小心兩處暗礁
問界回應AEB爭議,幾乎是在走鋼絲。
如今的問界,已經靠著華為的技術賦能和系列車型,在中國新能源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而在智能安全這個核心賣點上,問界還缺乏一個能讓所有消費者都心服口服、無可指摘的“金字招牌”。
在中國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任何一次安全事故,都可能成為對手攻擊的靶子。
這兩起事故過于扎眼,以至于不少消費者似乎都能預見到未來關于“問界安不安全”的持續討論。
不過對于問界來說,技術性解釋看似嚴謹,但風險可不小。
在問界反復強調“觸發條件”之后,面對的第一大難題就是:用戶信任的持續流失。
其實,對于所有標榜智能駕駛的品牌來說,如何平衡技術邊界和用戶期望,已經是擺在明面上的難題了。
就拿AEB來說,特斯拉、小鵬、理想等,都或多或少遇到過類似爭議,關鍵在于如何應對。
比如理想之前就因為輔助駕駛宣傳語引發爭議,后來調整了相關表述,更加強調“輔助”和“人主導”的概念。
而即將繼續在智能化道路上狂奔的問界,就必須正視AEB等系統的局限性。
雖然問界的技術在不斷迭代,但如果溝通策略不當,總是在事故后強調“非我之罪”,很容易讓用戶產生逆反心理。
其實,有不少消費者都在擔心“過于智能”的汽車,會不會在關鍵時刻因為某個“未滿足條件”而失靈,讓所謂的智能安全形同虛設。
但對于問界來說,一味強調技術的“完美邏輯”不但不會讓品牌形象更佳,還有可能進一步加劇用戶的疑慮和不信任。
所以說,想要讓問界擺脫爭議,不如提前在用戶教育和溝通上更坦誠、更透明,讓安全牌打得更實在、更令人信服。
而問界在中國發展這幾年,本身也積累了一些口碑壓力。
近些年新勢力捧紅的品牌,不管是理想的“家庭牌”還是蔚來的“服務牌”,其實都在努力構建獨特的品牌認知。
問界的技術標簽雖然鮮明,但在涉及人身安全的問題上,任何瑕疵都可能被無限放大。
但是“從技術出發”的溝通,其實要比“從用戶感受出發”的溝通要難得多。
問界在國內發展勢頭迅猛,雖然吸引了不少粉絲,但本身圍繞智能駕駛的爭議也從未停止。
在不少“智能汽車安全討論”中,問界AEB都成了焦點。
倒不是因為問界的技術就一定比別人差多少,而是在接連的事故和引發爭議的回應中,被消耗掉的用戶信任和耐心,其實不在少數。
問界目前的當務之急,不是繼續在技術術語里打轉,而是盡可能地讓品牌在安全這件事上,重新贏得用戶的信任票。
在如今的市場,比起冷冰冰的技術參數,一份有溫度、有擔當的回應可能更容易成就一個品牌。
但再好的公關,也需要過硬且可靠的技術作為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