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蜿蜒曲折,百年荔枝樹果實累累……走進重慶市江津區塘河古鎮,石龍門村和硐寨村兩個古村落正悄然煥發新生。
塘河鎮石龍門村石龍門莊園
近年來,塘河鎮通過“修舊如舊”的保護修繕、文化活態傳承和農文旅融合發展,讓傳統村落既留住鄉愁,又擁抱現代生活。
老宅“治病” 村民當“管家”
石龍門莊園的修繕工程猶如進行了一場外科手術。這座始建于乾隆年間的古建筑群,擁有520多間房屋,是重慶現存規模最大的民居院落。但歷經兩百余年風雨,屋頂漏雨、梁柱腐朽等問題日益嚴重。
“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協調。”塘河鎮鎮長許建明回憶道。28戶居民產權交錯,有人想拆舊建新,有人則無力承擔修繕費用。經過三個月的入戶走訪,鎮政府創新推出安居型修繕方案:政府全額承擔房屋主體修繕費用,村民只需自付10%用于廚衛改造。
施工隊長王師傅帶著團隊精心“診療”:這根房梁要用老杉木替換,瓦片要按原樣燒制,連青苔都要盡量保留。他們甚至從周邊村落收購相同年代的老建材來使用。如今,漫步莊園,青磚黛瓦間盡是匠心:小姐樓的雕花雀替重現光彩,祠堂的福字照壁光潔如新。
《安安送米》故事背景地遺址
文化“活”起來 村子“火”起來
“虎大哥,莫吃我,我給母親送米咯……”在硐寨村的院壩會上,“荔鄉”宣講隊成員戴連利聲情并茂地講述《安安送米》的故事。這個流傳百年的孝道故事,就發生在塘河鎮。當地通過挖掘“孝善禮義”民俗文化,組建宣講隊、舉辦故事會,讓古村落的文化血脈持續流淌。
俯瞰塘河鎮硐寨村
塘河鎮宣統委員劉蓮以傳承民俗文化為宗旨,精選本地最具代表性的五個經典故事,編排成快板書、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生動展現“民俗之鄉”的獨特魅力。“我們不是在保護古董,而是在延續血脈。”她說,2024年舉辦的非遺展示暨晚熟荔枝品鑒活動,現場精彩演繹了“川主巡游”“塘河婚俗”等本土故事,吸引上萬游客駐足。
塘河鎮硐寨村廷重祠
文化傳承離不開便利的生活環境。過去,硐寨村通往廷重祠的公路狹窄陡峭,村民出行困難。2024年,政府投入200多萬元將道路拓寬為雙車道,并安裝41盞路燈。“路修好后,游客多了,我的土特產生意也火了!”村民陳健紅笑著說。如今,村里還推行“積分制”,村民參與環境整治、文明宣傳就能攢積分換獎品,人人爭當古村“守護者”。
產業賦能:荔枝樹下的鄉村振興
石龍門村的百年荔枝林迎來豐收。63歲的果農呂宗杰輕撫樹干:這些“老伙計”最年輕的也120歲了。通過農科院專家指導,老樹煥發新生,結出的妃子笑荔枝甜度高達20。
塘河鎮舉辦2024年非遺展示暨晚熟荔枝品鑒活動
2024年,塘河鎮舉辦荔枝品鑒節,以古村落為舞臺,融合非遺展示、民俗表演,3萬多名游客打卡體驗,帶動周邊農產品銷售。“我們正打造‘四大活動’和‘四基地’,讓古村落成為影視拍攝、美術寫生的熱門地。”鎮黨委書記張福煉介紹。如今,荔枝產業、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三駕馬車”并駕齊驅,村民年收入增長超10%。
塘河鎮第十二屆龍舟文化節
在規劃圖上,四大基地建設如火如荼:美術生們聚集在半邊街朝向塘河東水門碼頭寫生,攝影愛好者追逐光影,大學生創業團隊開發塘河故事文創產品。塘河正茁壯成長為集藝術創作、攝影采風與文創孵化于一體的青春實踐熱土。
塘河川主巡游活動現場
上游新聞記者 劉波 通訊員 程雅琦 顧佳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