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力自然最為關鍵。隨著中國國內市場轉型升級不斷成熟,中國向海外的投資、援助、技術合作、人才流動、人文交往力度不斷增強,中國對其他國家將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將深刻塑造新的全球規則。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語言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壽慧生,文章來源于《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2025年4月 總第六十七期。
本文大約3000字,讀完約7分鐘。
毫無懸念,特朗普上臺后不久就再一次揮舞起他的關稅大棒,準備再續其第一任期內的未盡志愿:用“極限施壓”手段和“美國優先”原則讓美國“再次偉大”。全球市場和政壇也再一次受到震蕩。但出乎意料之處在于,不同于上一次,此次較量頗讓一些看客失望,因為僅僅幾天之內,形勢已經開始對特朗普不利,美國股市行情震蕩和市場波動已經遠超特朗普的預期,他的言論很快開始和緩,盡管依舊保持嘴硬的習慣不承認會放棄關稅政策,但已經明確承認對等關稅政策對美國自身的傷害不輕,也不斷提出與中國談判的意愿,甚至幾天之內就主動開始提出商品豁免。時隔近八年,特朗普似乎不再是原來那個咄咄逼人、窮追猛打的“高明交易者”,而變得更加務實。但這樣的判斷顯然錯誤,特朗普的本性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會變,只有從其對手的角度才能更好地了解特朗普行為改變的驅動力,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未來全球走勢。
交易家的幻滅
全球各國的激烈回應和不同程度的反擊,包括美國自己的美歐盟友,包括加拿大和英國這樣被特朗普視為隨意拿捏的仆從國表現出的強硬態度,當然還有美國國內洶涌的抗議浪潮,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特朗普的政策形成有效制約。畢竟,特朗普的這種針對全球范圍內180個國家無差別的對等關稅政策,特別是他無厘頭的征稅計算方式,注定無法落實。而且從上一次的貿易戰過程和結果來看,熱衷于打關稅戰,除了特朗普本身的19世紀經濟思維局限外,提高關稅往往是一種政治表演,極為契合特朗普引以為傲的以“極限施壓”手段來實現交易目標的慣常手法。從歷史上看,大部分貿易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能有十分之一落實已經算是成功,因為道理很簡單:保護主義不符合市場規律,最大的傷害者是本國的市場,最終落地部分只能通過政府采購來買單。但這些于特朗普而言并不重要,因為他在意的是如何給他那些民族主義情緒旺盛的基本盤選民創造足夠強的情緒價值,用一場轟轟烈烈的對等關稅戰來滿足這些基本盤對于“自力更生”、“保護民族產業”等理念的狂熱執念,盡管這些來自鐵銹區和農業區的民眾是關稅戰中的最大受害者。
但終究,這種情緒價值會在現實面前碰壁。但此次不同之處在于,改變特朗普態度和做法的真正決定性因素還是來自特朗普最關心的對手,中國的回應。
與上一次的被動應對不同,此次中方的回應可以說是有理、有節、有序,在4月9日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正式生效的前后幾天內,通過外交聲明、白皮書、關稅反制等一系列措施,中方明確而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回擊了特朗普近乎癲狂的關稅政策,回應的節奏和手法的把握從容得當,明顯反映出中方已經做了長期精心準備和充分預案,國內市場調控也全面周密,消除了很多人對于貿易戰失控后果的擔憂。正如一些評論家所稱,中國政府此次的政策工具箱準備充分,遠比第一次要有更強的承受能力。畢竟,從2017年到今天已經過去8年,全球市場風云變幻,中國的內外雙循環經濟政策已經讓中國獲得足夠時間進行國內市場的調整和海外市場拓展以及科技追趕,而美國的政治極化愈演愈烈,經濟發展最多只能說勉為其難,裹足不前,結構性調整幾乎無從談起,兩相比較,二者的較量已經今非昔比。
維護全球秩序
但此事最值得關注之處并不僅限于關稅戰的成敗,更在于其全球影響。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125%關稅之后,中國政府于4月12日宣布,“如果美方繼續加征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因為超出一定上限的稅額會導致雙方貿易癱瘓,此后再增加額度只會是一場“無實際經濟意義的數字游戲”,特朗普熱衷于此,但中方顯然沒有這種興趣。正如商務部發言人指出:“即便美方加征1000%關稅,也改變不了中國市場的選擇權,”因為當前美國商品在華市場份額不足3%,而中國對美出口占美國進口總量的18%。
中國政府這個宣告的意義不可低估,因為此舉突顯出兩個重要涵義。首先,雖然中方的反制力度大,態度堅定,但中方無意用“以牙還牙”的簡單報復把自己陷入到特朗普設置的貿易保護主義“零和游戲”的陷阱中,為滿足特朗普希望激起的經濟民族主義而破壞中國的發展目標。其次,中國的反制措施彰顯出中國政府對于全球貿易規則的尊重與維護的決心和能力——通過提高違規成本,迫使美方重回談判軌道,維護多邊貿易體系,讓全球市場得以正常運行。 因此中國此次的反擊并不僅僅在于維護自身的利益,更在于維護全球秩序和全球化的成果。特朗普此次無差別的全球對等關稅政策是對全球貿易秩序的公然挑釁,其惡劣程度遠勝于第一任期的做法,在全球引起公憤,也進一步讓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和信譽受到重創。在此背景下,全球大部分國家都予以反擊,也都與中國類似,以反制來迫使美國退步而非有意陷入貿易保護主義的零和博弈。但從實力來講,即使是歐盟國家也難以有足夠實力領導全球國家與美國做如此力度的抗衡,因此這個重任自然落在中國的肩上,中國也確實為全球樹立了對抗保護主義、維護全球多邊主義治理體系的榜樣。反過來說,中國的立場也得到了歐洲和全球南方國家的支持和協助。
早在三月份,中歐之間就已經開始舉行閉門會議,提前預警,商議共同應對策略,并達成共識:若美國實施單邊關稅,將聯合向WTO提起訴訟,并制定反制清單。4月8日,李強總理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通電話,雙方表示深化合作,保持高層對話,推動中歐關系發展,并表示盡快舉行中歐峰會,通過多邊機制應對沖擊。等到特朗普的政策落地后,雙方開始聯合反制,歐盟27個成員國于4月9日投票通過首輪對美反制關稅。4月12日,中歐常駐WTO代表團聯合提交法律文件,指控美國違反WTO最惠國待遇原則,要求成立爭端解決小組,推動國際社會共同反對單邊主義。
再全球化與國際體系的重塑
中歐間的近期密集合作顯示,雙方正從 “被動反制”轉向主動構建“去美國化”的貿易與技術聯盟。在全球南方,這種合作趨勢也同樣正在醞釀。盡管各個國家的政策立場和步調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整體而言,一個新的全球共識已經形成:美國支配的全球化時代和美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已經結束。對此,很多人表示悲觀,認為全球自貿體系已經崩潰,全球化已經謝幕。最為典型的是英國首相斯塔默于4月6日表示,全球化時代已經結束,“我們所知道的世界已經不復存在。”
這種悲觀其實大可不必。“去美國化”并不意味著去全球化,沒有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也并不意味著全球失序。應該看到,真正發生改變并非是全球化和全球秩序本身,而是其主導者。美國不愿也不再有能力繼續領導這個她自己主導建立并長期維護的體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全球其他國家愿意隨其一同退出這個體系,放棄來之不易的全球化成果。正相反,我們在過去若干年中目睹的是,全球大部分國家,尤其是全球南方,一直堅定地擁抱全球化,尊重聯合國、世貿組織等國際體系以及巴黎協議等國際條約。甚至包括美國內部的部分力量也都在極力反對特朗普用19世紀的思維來破壞這個秩序。過去若干年的事實也證明,盡管全球秩序遭到破壞,但也在催生新的規則的生成,這些規則在沒有美國霸權支配的情況下可能會更好地適應一個日益多元化的全球市場環境和權力分配體系。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力自然最為關鍵。隨著中國國內市場轉型升級不斷成熟,中國向海外的投資、援助、技術合作、人才流動、人文交往力度不斷增強,中國對其他國家將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將深刻塑造新的全球規則。21世紀注定是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爭奪全球南方(甚至也包括爭奪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博弈過程。如果說此前我們還無法確切地判斷中國是否能夠在這場世紀大博弈中勝出,是否能夠左右全球秩序的走向,那么今天拜特朗普的亂拳所賜,我們更有信心認為,中國只要能處理好自己的內部事務,實現可持續增長,必將與全球其他國家攜手重塑規則,讓全球化再次煥發生機,讓全球秩序更為公正合理,造福于人類。■
文章來源于《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2025年4月 總第六十七期
責任編輯:劉菁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