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帶朋友上手新車,他摸著后視鏡邊上那個不起眼的小孔,一臉懵逼地問我:"這是啥?進水口嗎?"
我差點把剛喝的水噴他臉上。這玩意可不是啥排水孔,而是老司機都懂的黑科技——盲點鏡安裝孔!
那天就給他現場表演了一把,5塊錢的小圓鏡一插,視野立馬開闊30%,朋友當場就喊著要下單。
這事讓我想起十多年前剛入行時,我們銷售可從來不主動跟客戶提這茬,畢竟4S店里賣的盲點鏡都得小一百來塊。
知道的人自然懂,不知道的就等著哪天被變道刮蹭了才后悔。
說到這后視鏡,真是藏著不少門道。它那個鏡面角度看著簡單,其實大有講究。
我見過太多車主,開了十年車,后視鏡還是調得跟坨翔一樣,一半天空一半車身,車輪根本看不著,換道全憑蒙。
正確調法是讓車身只占鏡面四分之一,這樣視野最廣。
不過最騷的是那些高端車的自動防眩目功能,晚上后車大燈晃你時,鏡面自動變暗,簡直就像有個隱形助手在幫你切換。
記得有次我開著一臺低配車在高速上,后面跟了一臺大燈亮得跟探照燈似的奔馳,眼睛都快瞎了,那一刻我就在心里暗罵:"這特么設計真反人類!"
后來我自己加裝了自動防眩目后視鏡,才知道這玩意有多舒服。
內飾的手感上,很多人只覺得座椅、方向盤重要,但一個好的后視鏡調節手感,能讓你對整車質量有直觀判斷。
我摸過的上百臺車里,那些調節時松松垮垮、聲音咔噠咔噠像玩具的后視鏡,幾乎都出自那些偷工減料的車企。
優質車型的后視鏡調節,聲音既輕且有質感,如刀入酥油般順滑。
要說內燃機時代的后視鏡技術進化,我覺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電加熱除霧功能。
北方冬天或者南方梅雨季,后視鏡上那層水霧簡直要命,以前只能停車擦。現在好了,按個除霧鍵,兩分鐘的功夫鏡面比你老婆的臉還干凈。
這功能原理其實就是在鏡片背面裝了電熱絲,但許多車主根本不知道自己車上有這功能,還在那傻傻用手擦。
加熱除霧那個按鈕,通常跟后窗除霧是一個鍵,長得像個方形里面有彎彎曲曲的線。
有一次我在川藏線自駕,遇到大霧天氣,一車人都在抱怨看不清路,我隨手按了這個鍵,大伙兒都當我是車神,其實這都是基本操作好嗎!
對了,上次測試一臺進口SUV,發現它在倒車時后視鏡居然自動下翻,能看到后輪與地面的位置關系,停車入位簡直完美。
當時我以為這設計多此一舉,結果用了幾次就離不開了。
倒車時能看清輪子,就像打臺球能看到袋角一樣,讓操作變得有如神助。
所謂老司機,不是跑得多快,而是懂得多少小技巧。我建議各位:
千萬別嫌那小圓鏡丑,安全第一,視野盲區害死人
每次開車前養成檢查后視鏡位置的習慣
雨天行車,可以在后視鏡上抹點肥皂水,水就不會在上面形成水珠了
買車時,別光看動力、配置這些大指標,那些細節處的用心才是真功夫。就像這后視鏡上的小插孔,看著不起眼,懂的人用起來卻是真香。
我敢打賭,那些看了這篇文章的朋友,明天就得偷摸去桃寶搜"盲點鏡"了。
#關稅戰十日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