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臺灣媒體人謝寒冰曾提出的一個觀點:“和平統一幾乎沒希望,臺灣已經變了”。
謝寒冰作為一名敢言的媒體人,直言臺灣的政治、媒體、教育等多方面變化,已將兩岸關系推向了一個新的復雜局面。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讓和平統一看似如此遙不可及?臺灣社會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又將如何影響臺灣人民對大陸的認同感?
【臺灣變了】
臺灣社會的變化,尤其是在教育、媒體和政治領域的深刻轉型,已經徹底改變了兩岸關系的格局,謝寒冰曾多次指出,這種變化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幾十年積累的結果。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臺灣的教育政策逐漸調整,過去在課本中所強調的“大陸是我們的一部分”的觀念開始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臺灣本土歷史的內容。
過去,臺灣的歷史課本中,從黃帝講到中華民國,強調臺灣與大陸之間不可分割的歷史關系。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許多關于大陸的歷史內容逐漸被縮減,甚至有些課本開始以臺灣獨立歷史為主線進行講解。
臺灣的年輕人,尤其是20到30歲之間的這一代人,對大陸的歷史和文化幾乎沒有什么了解,謝寒冰曾提到,很多年輕人在接受傳統教育時,往往不知道“祖國”意味著什么。
對于他們來說,“祖國”這個詞并不具有特殊意義,他們更容易將自己認同為“臺灣人”,而非中國的一部分。
這種觀念的變化,實際上改變了臺灣人的集體認同感,使得兩岸的文化和歷史聯系變得愈加疏遠。
謝寒冰提到,在2008年馬英九上臺后,兩岸關系曾出現過一段相對溫和的時期,那時,臺灣媒體對于大陸游客的報道充滿了歡迎和贊揚,認為大陸游客的涌入為臺灣經濟帶來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隨著時局變化,尤其是在兩岸關系出現波動后,臺灣媒體的態度發生了劇變,開始頻頻報道大陸游客的負面新聞。
例如,有報道稱大陸游客在臺灣消費時存在挑剔行為,甚至有媒體暗指大陸游客不愿花錢,助長了臺灣對大陸的偏見,這種偏見通過媒體不斷放大,迅速在臺灣社會中傳播開來,改變了臺灣民眾對大陸的看法。
在臺灣社會的不斷轉型下,臺灣年輕一代對大陸的認同感幾乎被完全消磨殆盡,更嚴重的是,臺灣的政治局勢也在加劇這一變化。
民進黨逐步通過強化“反中”立場來贏得選舉,甚至將這種情緒上升為政治綱領,不斷推動臺獨議程,進一步加大了兩岸之間的對立。
過去,臺灣的政論節目里,經常出現兩岸領導人互訪、商討共同利益的場景,但現在,節目中的討論常常圍繞大陸的“威脅論”展開,民眾對于大陸的敵意也在這種氣氛中日益升溫。
但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社會內部又是否已經完全失去了與大陸接觸的可能性?兩岸關系是否就此進入了一個死局?
【“武力統一”的障礙】
大陸在軍事實力上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但謝寒冰明確指出,“武力統一”并不是兩岸所愿意看到的結局。
近年來,美國及其盟友對臺灣的支持不斷加強,給臺灣提供了更加堅定的“外部依靠”,使得臺灣在面對大陸的壓力時,保持了更強的抗拒心理。
謝寒冰認為,這種外部力量的干預,極大地削弱了兩岸實現和平統一的可能性,特別是美國,它通過軍事援助、法律支持以及政治干預,直接影響了臺灣對大陸的態度和決策。
美國通過出臺如“臺灣旅行法”、“臺灣保證法”等一系列政策,增加了臺灣的安全感,還進一步激化了兩岸的對立。
在這種情況下,臺灣在軍事上對大陸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安全依賴”,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臺灣民眾的心態也受到了影響。
大陸的軍事實力在世界范圍內名列前茅,但許多臺灣民眾仍然低估了大陸軍隊的作戰能力,甚至存在錯誤的認知。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臺灣民眾認為,如果兩岸發生軍事沖突,臺灣的軍力將無法抵擋超過100天。
這種認知的偏差,一方面顯示了臺灣民眾對大陸實力的誤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臺灣社會在軍事領域的自信不足,這些認知問題,往往成為了臺獨勢力繼續鼓動對抗的“溫床”。
但是臺灣民眾對大陸軍事實力的認知存在偏差,謝寒冰認為,美國的干預同樣構成了“武力統一”路徑的重大障礙。
如果中國大陸決定采取軍事行動解決臺灣問題,勢必會引發美國及其盟友的強烈反應,甚至可能導致地區范圍的軍事沖突。
雖然中國大陸具備足夠的能力應對這種局面,但這種局勢不僅對兩岸民眾極其危險,還可能引發全球范圍內的連鎖反應,美國及其盟友的軍事干預,令大陸的“武力統一”變得更加復雜和高風險。
因此,軍事手段似乎并不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最佳選擇,尤其是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任何一方的過度行動都可能導致無法預料的后果。
謝寒冰提到,即便兩岸發生沖突,最終的損失也將是兩敗俱傷,不能簡單依賴武力來解決問題,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國際力量的干預和兩岸對抗之間找到一種新的解決途徑?
【“逼統”】
面對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這兩條看似無法走通的路,謝寒冰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解決思路——“逼統”。
與其單純依賴武力威脅或者寄希望于和平談判,不如通過制造對臺灣的壓力,使其在外部環境和內部困境的雙重作用下,不得不接受統一的現實。
謝寒冰強調,這種策略并非一開始就要求動用武力,而是通過漸進的手段,在不通過直接沖突的情況下,迫使臺灣做出妥協。
“逼統”策略的核心思想來自于《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意味著,通過巧妙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施壓,使對方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主動“屈服”。
近年來中國大陸已經通過各種形式加強與臺灣的經濟聯系,雙方在貿易、投資、人員往來等領域的合作日益緊密。
謝寒冰認為,如果大陸選擇在合適的時機斷絕與臺灣的經濟聯系,臺灣的經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假設大陸突然停止對臺灣的貿易支持,臺灣將迅速陷入巨額的貿易逆差,短短幾年內,臺灣經濟將可能出現崩潰的風險,這種經濟上的壓力,將是“逼統”策略的關鍵一環。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系的不斷緊張,大陸已經開始加強對臺灣周邊的軍事演習,并通過海警力量對臺灣實施威懾。
2024年的“聯合利劍”軍演,規??涨?,涉及到臺灣及其周邊海域的全面封鎖。
謝寒冰提到,通過這些軍事演習,不僅可以展示大陸在軍事上的強大優勢,還可以在心理上給臺灣政府和民眾施加壓力,迫使臺灣在面對不斷增大的壓力時考慮現實選擇。
而且,這些軍事演習的規模和強度已達到可以封鎖臺灣與外界一切聯系的程度,進一步增加了臺灣應對“逼統”的難度。
除了軍事和經濟手段外,政治領域的施壓也不可忽視,大陸在處理臺灣問題時,并沒有輕易動用所謂的“殺手锏”,例如糧食貿易等關鍵性經濟措施。
大陸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沒有輕易動用這些手段,而是通過更為溫和的方式來加強與臺灣的溝通和聯系。
這種做法的背后,是為了避免讓“逼統”策略過早顯現為激烈的沖突,而是希望能夠通過漸進的方式,逐步讓臺灣社會和民眾認識到統一的不可避免性。
這種漸進的“逼統”策略,是否能夠奏效?能否在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知依然存在巨大偏差的情況下取得成功?
【和平統一的最后難題】
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已經逐漸與大陸產生了深刻的隔閡,這種認知上的分裂,正是和平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之一。
過去臺灣的教育體系曾經讓學生對大陸有基本的認同感,甚至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但是漸漸地臺灣的教育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特別是在歷史、政治和地理課程的內容上,逐步將大陸從學生的認知視野中抹去,強化本土歷史和文化的教育。
臺灣的年輕一代,尤其是20歲到30歲的群體,幾乎沒有親身經歷過兩岸關系緩和的時期,對他們來說,大陸是一個模糊且遙遠的概念,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早已被弱化。
更糟糕的是,隨著政治氛圍的變化,臺灣的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在社會和媒體的影響下,開始傾向于將自己認同為“臺灣人”而非“中國人”。
這使得和平統一的夢想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若這代人繼續占據臺灣社會的主導地位,他們對于統一的支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謝寒冰指出,臺灣的媒體在過去幾年里,尤其是在兩岸關系惡化的情況下,廣泛傳播“反中”情緒。
特別是在民進黨執政后,媒體的“反中”報道幾乎成了政治論戰的主流,許多報道甚至將大陸描繪成一個威脅,強化了臺灣民眾的敵意。
這種媒體環境,使得臺灣民眾在很大程度上產生了對大陸的誤解和恐懼,許多臺灣人依然認為大陸是一個危險的國家,甚至認為大陸的經濟和科技水平無法與西方相比,存在許多根深蒂固的偏見。
這些認知的偏差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盡管現代信息社會使得臺灣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大陸的變化,了解大陸的發展成就,但這種認知分裂依然存在。
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刻板印象太深,許多人甚至認為大陸的科技產品質量差,且容易傳播誤導信息,這種想法已經深深植根于臺灣的社會土壤中,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群體。
在認知分裂的背景下,如何讓臺灣的年輕一代重新看待“祖國”的概念,并理解兩岸統一的重要性,將是未來兩岸關系發展的關鍵。
【結語】
和平統一依然是未來最理想的目標,但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在復雜的國際環境、內部認知分裂和兩岸關系的周期性挑戰中找到智慧與耐心。
雖然這條道路曲折不斷,但只要我們保持堅定信念、不斷努力,終將宣告真正的和平與統一。
【參考信源】
豫見臺灣2025-03-25《一句“臺灣是中國的臺灣”,民進黨就要普通民眾骨肉分離》
鳳凰視頻2024-10-27《連綠營民代都看不下去柯文哲案?謝寒冰:“新英系”和“賴系”開戰了 海峽導報》
人民日報2015-07-30《臺灣教科書:撥亂反正 排“獨”有多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