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4月14日電 (記者 陳溯)受冷渦加強東移南下影響,11日至13日,我國中東部出現強風、沙塵、降溫天氣,華北出現持續性大風,南方部分地區出現強對流天氣。氣象部門加強監測預警,筑起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0日9時,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大風、雨雪、強對流、沙塵)三級應急響應,各地各部門嚴陣以待,切實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華北地區——密切追蹤 建立“防風”屏障
11日至13日,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出現極端大風天氣過程,北京山區局地陣風最高達14級。氣象專家表示,如此強度的大風能吹倒一棵直徑約14厘米的樹。
北方多地氣象部門開展加密會商、聯動研判、滾動更新實況,與大風開展“爭分奪秒”的緊張角逐。
“12日8時迅速增強,10時至21時風力可達6至7級,陣風10至12級,22時后仍有西北風……”天津市氣象臺一體化業務平臺上,風的“小動作”被預報員盡收眼底。這得益于市氣象部門將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超分辨率技術應用于百米級、分鐘級天氣預報產品訂正,實現對全市未來6小時、100米分辨率的溫度、風力等預報信息逐10分鐘更新,為重點區域、關鍵點位、特定時段提供精細預報。
為充分提升公眾預警提醒覆蓋率,北京市氣象局與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聯合推動“京通”小程序上線高級別預警自動彈窗功能,公眾在微信、支付寶以及百度APP均可實時接收大風預警信息及防護指引,于4月9日晚全網發布重要天氣提示。天津市氣象部門利用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全網發布大風天氣提示信息,覆蓋全市2016.9萬人次。
此次過程渤海海域和沿海地區也出現大風天氣。4月11日,河北省海事局啟動大風三級預警防御響應,秦皇島海事局每兩小時對錨地船舶進行全覆蓋點驗,并將錨泊安全距離調整至1海里。
針對內蒙古東部等地出現的大幅降溫及降雪,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依據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出緊急提示,要求各校及時開展校園安全隱患排查。新巴爾虎右旗氣象局在聯合會商中建議啟動雨雪冰凍災害應急響應,相關部門及時調整旗內615名游客行程,確保游客人身安全。
南方部分地區——智能應對 織密風雨“防護網”
受較強冷空氣影響,浙江、江蘇、安徽、湖北等部分地區出現短時暴雨、強雷電和冰雹等天氣。南方各地氣象部門堅持早預警、勤聯動,聯動織密“防護網”,立足實際開展遞進式服務防范應對此次天氣過程。
此次強對流天氣來臨前,“浙江預警發布”微信公眾號便持續發布雷暴大風、雷電等預警信息科普視頻,這是浙江省氣象部門基于人工智能探索推出的災害性天氣科普產品,幫助群眾加深對極端天氣的認識。
“預計11日淮河以南有強降水,局地伴有強對流,11日夜至12日有大風降溫天氣。”4月7日至10日,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氣象部門均向地方黨委、政府部門通報此次天氣預報預測情況,及時向公眾發布強對流、大風天氣防范措施建議;4月11日起,重大氣象災害(大風、暴雨或強對流)四級應急響應陸續在影響地區啟動。11日20時起,安徽省氣象局逐3小時更新天氣預報,“點對點”提醒相關市局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開展高級別氣象預警“叫應”服務,截至12日14時,全省氣象部門共發布強對流、大風、暴雨預警信號276條,預警短信覆蓋應急責任人43.6萬人次。11日14時至12日14時,湖南省氣象部門面向社會公眾靶向發布暴雨紅色警報27鄉鎮次,鄉鎮暴雨臨災警報14鄉鎮次,覆蓋502.18萬人次。
浙江、江西、江蘇、安徽、湖北等氣象部門聚焦交通運輸、能源、農業、住房等重點領域,加強與相關部門及行業用戶溝通,密切監測受大風影響的狀況并提醒相關部門進行防范。(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