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逐春光,田疇織錦繡。清明前后,在津南區廣袤大地上,春耕生產如火如荼。農機在田間地頭縱橫馳騁,農技專家深入一線指導新農技,津南區6萬畝小站稻春耕育秧工作正式啟動。
在金谷集團小站稻種源基地的育秧大棚內,播種機正將稻種精準嵌入育苗盤。今年田間的主角——津稻939品種,成為眾多農戶的“心頭好”。歷經了改良的這款“稻中優等生”,不僅抗倒伏性強、抗病能力突出,更在品質上有了較大提升。“939這個品種有香味兒,也很有嚼勁,所以我們今年大部分種植了939,還有津育粳22以及我們金谷集團研發的小站稻1號、小站稻2號新品種。”金谷集團鑫農公司農技人員賈旭東介紹說。
從種子篩選到基質調配,開春以來,區農業農村委農技人員多次前來指導。與技術幫扶同時送達的,還有國家的政策紅利。區農業農村委農技人員劉暢告訴記者,“我們津南區今年提供每袋8元的基質補貼和每噸275元的有機肥補貼,預計為全區農戶節本增收超過230萬元。”
八里臺鎮大韓莊村高標準農田
今年,津南區繼續增加小站稻種植面積至6萬畝,眼下,在八里臺鎮大韓莊村,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已完成激光平地,新修的灌渠在陽光下泛著銀光。農技人員正蹲在田埂邊,采集土壤樣本。區農業農村委農技人員劉暢介紹說,“我們對土壤進行檢測,了解土壤當中的養分狀況,氮磷鉀、有機質含量、pH值、鹽堿度等,再根據作物的施肥規律,指導農戶科學施肥,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春風拂過育秧棚,嫩綠的稻苗在恒濕環境中悄然生長。基地外,大型機械正在稻田里進行管涵鋪設——這場“一粒種”到“一碗飯”的蛻變,正讓津南沃野鋪展出一幅“藏糧于技、興業于新、惠農于心”的鄉村振興畫卷。
來源:融媒津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