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又稱“小孤磯”,素有“海門第一關”,“長江天柱”,“江上蓬萊”之美稱。除了天然的景觀,小孤山風景區還留下不少摩崖石刻。4月10日,記者在小孤山采訪中獲悉,小孤山14處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額的修繕工程接近尾聲,5月份將竣工驗收。此次修繕,不僅恢復石刻文物原有的風貌,同時還將防止有害物繼續侵蝕文物。
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嶼,開始形成于兩百萬年前第四紀冰 川時期。它孤峰獨峙,三面環水,直插江心,氣勢險峻。 除了天然的景觀,小孤山風景區還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小孤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額歷史悠久,最早可推至大禹治水時期。秦始皇東巡,勒“中流砥柱”于小孤山石上,盛唐時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見于詩人的筆端。在小孤山山門西南麓及山腰山頂諸崖石和建筑物上發現多處石刻與匾額,經國家及省文物部門專家鑒定,石刻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尚存石刻有元代俞瀚題書“海門第一關”和 “啟秀寺”,明嘉靖敕建的御詩碑,葉夢熊“登小孤山”題詩,清乾隆帝篆書“靈昭江嶼”和劉韋發草書“云香水翠”,彭玉麟題書的“江上峰青曲終人見”。還有唐代顧況、盧仝,后梁釋定法,元代傅若金,明代劉伯溫等人詩文,均系清代所刻,這些石刻,書法蒼勁遒秀,真草隸篆多體,各有 風骨,真實地記錄了小孤山秀麗的風光和人物活動歷史。
小孤山景區管理處副主任唐東奇介紹,小孤山石刻作為重要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由于小孤山石刻與匾額多處于露天、半露天的野外環境中,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在自然及人為 因素的影響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污染及風化問題嚴重,甚至產生開裂、表層剝落等嚴重影響文物保存的問題。而且隨著人類活動及其大氣污染的加劇,其病害問題也日趨加重。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其病害問題加以處理,文物所承載的信息與價值也將隨著實物的毀壞而不復存在。為此,2024年下半年,小孤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額的修繕工作啟動,旨在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恢復石刻文物原有的風貌和質感。
記者了解到,本次“小孤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額的修繕,以物理方法為主,化學方法為輔助,對文物進行保護修復,同時 加強項目實施過程中文物保護修復的針對性及保護完成后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措施。盡量不改變文物周邊環境風貌,必要的保護施工后恢復文物周邊原有的環境風貌。
此次修繕,確保了文物在型、式、色彩、質感特征上與原文物協調一致。同時,還注重保護文物的歷史信息和藝術風格,力求在修繕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始風貌。本次保護工程對小孤山區域內的 14 處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額文物本體進行表面清洗、裂隙修復 與修補加固、表層加固與防護及填色保護處理,文物本體保護總面積約為 54平方米。
唐東奇說,此次修繕嚴格按照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和理念,結合文物保存狀況開展保護工作,去除病害,以滿足文物安全保存和展示、研究的需要,最大限度發揮文物的價值。文物經保護修復后可一定程度恢復該 文物的完整性,以展示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且在石質文物適宜的保護條件下可相對長久地保存。
在保護修復工作過程中保證文物的真實性、完整性,實行最小干預,防止對文物產生保護性的 破壞。修復過程中使用的材料遵循可逆性原則,保護工作完成后的摩崖達到整體協調,且具有可辨 識性。最終,確保文物在合適的保存條件下可長期保存,保護效果能滿足展覽及研究的需求。 根據文物保存狀況,在尊重文物的原狀基礎上,進行修復,使修復部分與本體從視覺效果上協 調。在實施過程中,嚴格履行保護修復方案,能夠小修解決的問題不作大修處理,不擴大保護修復范圍,合理和慎重使用化學試劑。對于新材料和新方法時都事先經過充分實驗,在確保文物安全的 基礎上再進行局部實驗,局部實驗良好后方才進行使用。
信息來源:精彩安慶綜合掌上安慶
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并注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聊聊安慶的發展
分享安慶的精彩
歡迎加“精彩安慶”為好友
進群坐一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