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宣布,歐盟與中國已同意探討為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設定最低價格,以此取代歐盟自2024年起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的關稅。這場持續近兩年的“拉鋸戰”也算迎來轉折點。這一紙協議,究竟是暫時的權宜之計,還是打開新局面呢?
告別關稅戰,規則重新定
過去,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最高征收45.3%的關稅,這一舉措讓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舉步難行。像某些車企銷量就曾銳減超40%,不少車企直呼“壓力山大”。
而新協議的出現,巧妙劃定最低售價,既避免中國車企以低價“血拼”市場,又讓車企能把利潤實實在在揣進口袋,而不是以關稅形式上交。
這也從“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轉向攜手制定新規則的階段。正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所說,拆除貿易壁壘,遠比筑起高墻更有意義。
合作將會發生的新局面
在產業鏈上,中國電池企業早已在歐洲布局。如寧德時代在德國、匈牙利建起 160GWh產能,國軒高科、億緯鋰能也紛紛加速建廠。歐盟計劃 2030 年鋰電池本土化率達到90%,正好與中國強大的電池供應鏈一拍即合,似乎會演變成“歐洲制造、中國技術”的新模式。
比亞迪計劃在德國建第三工廠、奇瑞與西班牙車企合資,這些動作都在宣告,中歐汽車產業正從貿易對抗,邁向產能攜手共進的新臺階。
技術上,雖然協議沒直接涉及智能駕駛、車聯網等,但這些領域早已成為兩方合作的“暗線”。如華為與大眾聯合開發自動駕駛平臺,stellantis與零跑合作研發電動車等,都凸顯雙方對技術標準互認的急切需求。若歐盟能在數據安全、智能系統認證與中國達成共識,估計雙方融合速度會更快。
另外,在當前美國對華加征145%關稅、對歐洲商品征收20%關稅的背景下,中歐或通過最低機制打破僵局。
新協議下的隱患與挑戰
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售價普遍低于本土車型30%-40%,最低價設定可能會 削弱這一優勢。分析師梅松林指出,中國車企需轉向智能座艙、超充網絡等差異化渠道,并打破歐洲市場對“中國制造”的刻板印象。
其次,最低價該如何隨原材料價格波動調整?要知道歐盟內部不同國家對價格紅線意見不一,該如何協調?盡管協議緩解關稅壓力,但中國車企還需在本地化生產與技術自主權之間找到平衡。
汽車網評:
這協議對國內車企來說,就像一把保護傘。畢竟有了這協議,能減少貿易風險的沖擊,但它更是一個通往高端市場走的階梯。雖然有了協議保障,但不能再依賴價格優勢,要把自身技術實力提高,塑造好品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歐洲市場站穩腳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