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阜市吳村鎮叢莊村,連片的溫室大棚如銀鱗般在陽光下閃耀,棚內嬌艷欲滴的玫瑰含苞待放,宛如調色盤上最濃烈的一抹嫣紅。宮玉強蹲在花叢間,指尖輕撫葉片的紋路,仿佛在閱讀大地的密碼。
宮玉強手里拿著剛采摘的玫瑰花。
2022年春節,宮玉強返鄉探親時被村委會“截胡”。當鎮里的干部愁眉不展地展示飛地經濟里的閑置大棚時,他腦中突然電光石火:曲阜花店玫瑰零售5元/支,而村民種糧畝均千元左右的收入,這組數字在市場調研中逐漸清晰——中國鮮花消費市場年增速超20%,而北方溫室花卉種植仍是待掘的藍海。
大棚里種植的玫瑰都套著網袋。
那個春節,他沒走親訪友,卻在田間地頭與村兩委反復推演產業模型,最終決定押上全部積蓄種下這株“致富玫瑰”。
首戰卻遇滑鐵盧。3萬株法蘭西玫瑰苗因土壤問題幾乎全軍覆沒,8萬元積蓄化作春泥。當村民的冷嘲熱諷如雜草般瘋長時,宮玉強在大棚旁搭起板房,吃住均在這方寸天地。他用科研人員的執著,連續28天每小時記錄溫濕度變化,最終摸索出“三段式溫控法”,讓玫瑰開花周期縮短12%,并給玫瑰花套上網袋,有效地延緩花瓣的展開。2023年,物聯網系統的引入更讓傳統農業插上翅膀——手機屏幕上的溫濕度曲線、光照強度、水肥配比,皆化作玫瑰生長的精準密碼。
為了趕季節上市,宮玉強合理規劃每個大棚里玫瑰的生長周期。
市場開拓同樣充滿挑戰。為打開銷路,他帶著樣品跑遍周邊200公里內的花卉市場,在遭遇多次拒收后,創新推出“訂單式種植”模式——客戶提前選定花型、數量,基地按需定制化生產。如今,叢莊村玫瑰不僅穩定供應濟南、徐州等地的批發市場,還通過冷鏈物流直供北京高端花店,單枝售價最高達15元。
徐偉如今卻成了花卉基地的“花藝師”。
55歲的徐偉曾是玉米地里的“老黃牛”,如今卻成了花卉基地的“花藝師”。“以前守著兩畝地,一年下來也就不到3000元的收入。現在每月工資都趕上種一年糧食的收入了!”像徐偉這樣的務工村民已有6人。
宮玉強的賬本上記錄著更驚人的蛻變:兩年間,10座大棚拔地而起,20余畝土地年產20萬支玫瑰,年產值突破80萬元。
村民在花卉基地采摘玫瑰花。
站在智能溫室里,宮玉強談起未來規劃:“今年要擴建到26個大棚,面積共50畝地,還要種上高原紅玫瑰、觀賞向日葵,打造觀光采摘園。”他的愿景里,叢莊村將形成集種植、加工、旅游于一體的花卉產業鏈。
(大眾新聞·農村大眾記者 張超 通訊員 曹楠 蘇執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