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你第8次點開短視頻APP,明知你已經疲憊不堪,等會兒還要給孩子喂奶,不等思想之間決出勝負,手指卻已經黏在手機上。
有多少人和你經歷著一樣的掙扎?
多巴胺上頭,很想就此沉淪。然而,這行為,致使你眼睛充滿紅血絲,精神萎靡,脫發嚴重......
你想很完美的完成一件事,想法很美好,卻總是行動不起來,行為跟不上思想,手腳跟不上前行的軀體。
無數次的靈魂拷問:是你懶嗎?
NoNoNo !不是的,拖延不是懶惰,是多巴胺溢出的美麗泡沫,是完美主義的回旋鏢。
我們要容忍缺陷的存在,不能因為追求完美而拖延事情的進度。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臨床研究顯示:“85%的拖延者符合臨床完美主義標準。”
有數據顯示:
大腦在想象任務時,會夸大其痛苦值:
寫方案≈被老虎追的生理反應(前額葉皮層罷工實錄)
多巴胺預測顯示,幻想完成任務的快感要比實際執行強烈3倍。
加州大學2018研究:拖延者平均每天在「做與不做」間消耗142分鐘決策能量。
嘗試以下這些方法,跟拖延君說拜拜!
1、切斷產生多巴胺的源頭。
比如卸載非必要APP,關閉通知,每天減少使用手機的頻率,將手機移出視線,放在其他房間。然后用有益的活動替代刷手機,可以閱讀紙質書、散步、做手工等。
2、改善你的生活方式,提升多巴胺敏感性能。
首先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會降低多巴胺受體敏感性,導致更依賴外部刺激。然后要保持運動的習慣:長期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能提升多巴胺的基線水平。
3、行動起來,運用5分鐘行動策略。
當你行動起來,你會發現多巴胺的泡沫,一戳就破。比如:想寫一篇文章,5分鐘內先坐到桌子上前面拿起筆;想整理房間,在5分鐘內先拿起抹布。想做一件事,先行動起來,結果先不論。把“我等會兒做”換成“我現在就做”。
行為經濟學實驗表明:使用「5分鐘啟動法」的人,89%會超額完成300%任務量。
4、用微小的小事情,提高成就感。
每天列一份需要完成事務的清單,進行打卡,比如:擦了桌子,疊了一件衣服,生活中其他的瑣碎的事務,只要做了,就進行打卡。這些微小的滿足感很容易提高個人的成就感。
蔡格尼克效應:未完成事務會持續占用大腦內存。
將未完成事務列出來,用打卡的方式完成它,它將不再是你行動的攔路虎。
5、先及格再說,杜絕完美主義的回旋鏢。
所有任務先做到及格線后立即提交,后續優化的效率會提升200%。這樣你用力擲向完美的執念,才不會擊中自己的行動力。人類很多偉大的創造,都有著不完整的完美。斷臂的維納斯,有裂縫的瓷器等。
“任何動畫只要做到90%完成度就必須停手,剩下10%是留給神靈的呼吸空間。” ——宮崎駿
拖延是時光長河里的沖浪板,關鍵在于駕馭而非對抗。愿我們都擁抱自己,找到自己的最優解!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亮【推薦】+【點贊】,謝謝!
歡迎在評論區寫下:你拖延最久的事+自我懲罰契約。讓我們一起和拖延君說:拜拜!
讓我們彼此陪伴,一起成長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