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變了?特朗普:從未宣布任何關稅豁免措施!
特朗普又“變臉”了,關稅豁免一夜回到解放前。
前兩天,大洋彼岸的科技圈,估計才偷偷開了幾瓶香檳。
為啥?因為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在4月11號,悄咪咪地搞了個大動作:對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芯片等20類電子產品,免除了高達145%的所謂“對等關稅”。
雖然吧,那針對中國的20%基準關稅還得交?12,但這豁免可是能追溯到4月5號入境的貨,交了冤枉錢的還能申請退款?1。
對不少被關稅壓得喘不過氣的企業來說,這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霖”。
不過,就在這“利好”消息還沒捂熱乎的時候,一位攪動風云的老熟人,又出來“作妖”了。
一小時前,央視新聞一則快訊,讓剛放下的心又懸到了嗓子眼:特朗普公開表示,從未宣布任何關稅豁免措施!
消息一出,市場估計都懵了。這劇情反轉,比坐過山車還刺激。
相信有不少關注國際貿易的人,都對特朗普這“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操作,有點兒見怪不怪了。
巔峰時期的貿易戰,特朗普可是把關稅大棒揮舞得虎虎生風,恨不得給所有“Made in China”都貼上“加錢”標簽。
如果沒有這突如其來的“豁免”和更突如其來的“否認”,想必很多人都會把這位前總統的關稅政策,當成板上釘釘的歷史遺留問題。
對那些剛剛看到一絲曙光的科技公司來說,這CBP的“深夜雞叫”式豁免,剛好能緩解一下成本飆升的燃眉之急。
而對于特朗普來說,這“說變就變”的戲碼,也是他能重新攪動輿論,刷足存在感的一次最好機會。
只不過,這場看似“你打我一拳,我讓你一步”的政策微調,卻遠遠不會像想象中那樣平靜收場。
政策“過山車”背后,誰在默默買單?
反復橫跳的關稅政策,如今已經快成常態了。
它誕生在美國優先的大旗下,為了能“拿捏”貿易對手,尤其是中國,特朗普政府可沒少下功夫。
和所有的大國博弈一樣,關稅也有它殘酷的一面: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當年關稅戰打得最兇的時候,美國國內企業和消費者很快就嘗到了苦頭。蘋果iPhone,就因為這關稅,一臺成本可能要多掏296美刀;特斯拉從中國進口的零部件,成本也蹭蹭漲了15%-20%?2。簡直是“自家后院起火”。
2025年,眼看通脹壓力山大,美國3月CPI同比又漲了2.4%?2,研究還說那高額關稅,九成成本最后都得美國企業和老百姓自己扛?2。
這還沒完,科技巨頭們也不是吃素的。
蘋果、谷歌、微軟這些大佬們,早就組團去游說了,警告這關稅打下去,美國自己的科技競爭力都要被削弱了?25。畢竟,全球供應鏈這玩意兒,牽一發而動全身。
“深夜雞叫”式的豁免,很大程度就是這種國內經濟壓力和行業游說下的“妥協”產物。
選擇在4月11號低調發布,不搞新聞發布會,不明確解釋原因?12,透著一股“悄悄放水,打槍的不要”的意味。
但特朗普成也“任性”,敗也“任性”。
隨著選戰臨近,這位前總統似乎又想起了他的“關稅牌”。
管你CBP怎么公告,管你企業怎么想,一句“我沒說過”,就把剛放出去的水又給收了回來。這操作,突出一個“唯我獨尊”。
很快,市場就發現,這政策就像“薛定諤的貓”,沒到最后一刻,你永遠不知道是死是活。企業做規劃?難!消費者預期?亂!
政策的不確定性,成了比關稅本身更讓人頭疼的問題。
本來以為能喘口氣的企業,現在又得重新評估風險,調整策略。已經申請退稅的,不知道這錢還能不能到手;準備進貨的,更是心里打鼓。
到了2025年,特朗普干脆把“變臉”玩成了藝術。
他這一否認,市場對未來政策走向的預期,估計又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相較于之前加稅時的“理直氣壯”,這次的否認更像是一種政治姿態,一種“我說了算”的強硬宣言。
這反復無常,對亟需穩定預期的全球貿易來說無疑是一劑毒藥。
但想讓這位“地產大亨”按常理出牌,市場需要拿出什么“解藥”?
左右為難的政策,迎來“攪局者”
不少人看來,美國的關稅政策已經“精神分裂”。
一會兒加,一會兒(悄悄地)減,一會兒又否認減,讓全球的貿易伙伴和本國企業,都只能在風中凌亂。
但特朗普這“我沒說過”的表態,卻可能讓他的支持者們歡呼雀躍,說明這種“強硬”和“不可預測”,還是很能抓住一部分選民的心。
原因很簡單,特朗普最擅長的打法,正是這種“不按套路出牌”。
首先,特朗普能通過這種方式,最大程度地吸引眼球,主導議題。
比起按部就班地討論經濟數據、分析政策利弊,這種戲劇性的反轉顯然更能引爆社交媒體,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他身上。
但由于打法過于“放飛自我”,再加上缺乏連貫的戰略目標,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一直搖擺不定。
比如,在貿易戰初期,目標似乎是減少貿易逆差,保護國內產業。但隨著戰線拉長,國內反對聲音增大,政策又開始出現松動和豁免。現在為了選舉,似乎又要撿起“強硬”的大旗。
想要在如今的政治舞臺上重新站穩腳跟,特朗普需要一個“吸睛大法”。
而制造混亂和不確定性,正是他最拿手的。
比如,他過去的種種“退群”操作,雖然引發巨大爭議,但也確實打破了原有的國際秩序,制造了足夠的話題度。
而在關稅問題上,特朗普身上有太多可以“發揮”的點。
不管是強調“美國優先”,抨擊“不公平貿易”,抑或是展現對華強硬姿態等等標簽,都能成為他手中的一張好牌,用來攪動選情。
此外,在信息傳播方面,特朗普也深諳此道。
在信息發布上,特朗普的做法和他本人一樣“不走尋常路”:用最聳動的言論,搞最突然的襲擊。
當年推特治國,想必不少人也是通過他那幾條推文,第一時間知道美國政策又變了。
特朗普的發言雖然夠勁爆,但往往缺乏細節和一致性,甚至連他自己的政府部門都跟不上節奏。
“從未宣布任何關稅豁免措施”的表態過于簡單粗暴,大部分人聽完之后只記住了“他又變了”,卻搞不清到底發生了什么。
到了新媒體時代,特朗普更是把這種風格發揮到了極致。
在2024、2025年的預熱中,特朗普不斷拋出各種驚人言論。
這些言論雖然真假難辨,但在支持者群體中卻能引發共鳴。
政策在選擇表達方式方面,不但要清晰,最重要的還是得可信和穩定。
比如拜登政府,雖然政策也常被批評,但至少在發布流程上,相對更加規范和可預測。
而形象一直很“任性”的特朗普,卻似乎把“不可預測”打造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在政策穩定性方面,市場還得多多燒香拜佛。
當亟需穩定預期的市場,遇到剛好喜歡制造意外的玩家,一場看似“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政策調整,似乎早就自帶了混亂基因。
但是特朗普的“變臉術”,即便對身經百戰的市場來說,也是不小的驚嚇。
特朗普的一手“奇招”,要小心兩處硬傷
特朗普否認關稅豁免,幾乎是在打明牌。
如今的選戰,已經到了關鍵時刻,他需要靠著“對華強硬”等標簽,鞏固自己的基本盤。
而在眾多政策工具中,關稅大棒無疑是最具象征意義,也最容易被選民理解的一張牌。
對特朗普來說,否定之前的“懷柔”信號,似乎就是他的“必然選擇”。
這二者過于矛盾,以至于不少觀察家似乎都能預見到“特朗普式”的政策反復會是什么模樣。
不過對于市場來說,這種明牌打法看似直接,但殺傷力可不小。
在特朗普“王者歸來”的可能性下,市場面對的第一大難題就是:預期管理失靈。
其實,對于經歷過特朗普執政周期的市場來說,政策突變已經是刻在骨子里的痛了。
就拿中美貿易戰來說,那一輪輪的加征、談判、再加征,讓多少企業的心情跟著坐了過山車。
比如之前的鋼鋁關稅,雖然號稱保護本國產業,但在實際執行中,豁免標準變來變去,讓下游企業苦不堪言,區別似乎只在于誰更能“豁免”。
而這次對電子產品的關稅豁免與否認,就和之前的種種反復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豁免的初衷可能是緩解國內壓力,但特朗普的否認,又讓政策回到了原點,甚至可能因為這種反復而變得更糟。
其實,有不少企業都在擔心“特朗普化”的政策,會不會再次打亂全球供應鏈,讓好不容易趨于穩定的貿易環境,重新變得波濤洶涌,成為普通企業“玩不起”的游戲。
但對于特朗普來說,一個新的“關稅風暴”不但不會讓他收斂,還有可能進一步鞏固他的“強硬”形象。
所以說,想要讓市場躲過沖擊波,不如提前做好最壞的打算,讓風險對沖做得更明確、更直接。
與此同時,特朗普的政策反復,積累下來不少信譽危機。
近些年美國政府換屆,政策雖然也有調整,但像特朗普這樣高頻率、大幅度的“變臉”,實屬罕見。
他之前的種種操作,與其說是“政策調整”,不如說是“推翻重來”。
但是“從零建設”信任的難度,其實要比“修補現有裂痕”要困難不少的。
特朗普執政期間,雖然凝聚了部分支持者,但其政策的不可預測性,卻是一言難盡。
在不少“全球風險報告”中,特朗普帶來的政策不確定性都位列其中。
倒不是因為他的每個決策都多么錯誤,而是在反復無常的操作中,被政策“急轉彎”甩下車的企業和國家,其實不在少數。
市場的當務之急,不是猜測特朗普下次會怎么變,而是盡可能地讓自己的策略更具韌性,更能抵抗突發風險。
在如今的世界,比起單次的利好,一個穩定的預期可能更能成就一個市場。
但再好的預期,也需要可信的政策作為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