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前坡綠意蔥蘢
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散步的麋鹿
4月的大青山帶著北方特有的豪邁,生機勃發、氣勢磅礴,景象令人神往。
大青山生態治理: 生態改善和經濟增長雙贏
《歸綏識略》中把大青山形容為“畫屏森列”。在青城老一輩人的口中,呼和浩特和大青山是緊密相連的。只有大青山綠了,呼和浩特才是真正的“青城”。可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由于過度開采,大青山上樹木稀少,河水斷流,風大時,這里就像巨大的“揚塵器”,山腳下的村莊看上去也是破敗不堪。
為重現百年前的“畫屏森列”,讓青翠重新漫山遍野,2012年,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正式啟動,北至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南界,南至京藏高速公路,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隨后,呼和浩特以“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為依托,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通過實施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不斷提升首府生態能級。
十多年來,無數青城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一點點修復了“破敗”的大青山。
走進新城區保合少村,新城區應急指揮中心救援大隊隊長郭瑞明正帶著隊員們進行“三北”防護林林區日常撫育管護。這片2000畝的林區是我市20世紀80年代初第一期“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成果,經過40余年精心養護,種下的油松、樟子松等樹苗已長得郁郁蔥蔥。
經過多年的修復,如今的大青山前坡草木掩映,溪水潺潺。山腳下的村莊面貌一新,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生態向好,群眾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惱包村就是典型的例子。 近年來,惱包村因地制宜,憑借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唯美的水鄉風光,吸引眾多游客前來休閑度假,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打卡地。
從大青山腳下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到如今變“網紅”、上央視、辦音樂節,迎接八方來客,惱包村靠著大青山的“美麗顏值”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文旅發展之路。同樣,水磨村依靠原生態自然風光,積極發展農家樂和民宿產業,日漸紅火的旅游業也讓村民們的錢包鼓了起來。
在呼和浩特大青山前坡,水泉村、野馬圖村、討思浩村、生蓋營村等24個各具特色的村莊正拔地而起。憑借著無處不在的“青綠”,一處處風光秀美、業態前沿、特色鮮明、人文內涵豐富的文旅產業日漸壯大。
大青山生態治理 :野生動物逐漸增多 譜寫和諧共生新篇章
追青逐綠,又何止青綠!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呼和浩特市正沿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闊步前行,走出了一條生態改善和經濟增長雙贏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大青山區域林地面積達142.2萬畝、草地面積達171.4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0%以上。大青山已然成為首府“綠肺”和北方天然生態屏障及區域性的生態廊道。
作為大青山前坡重要組成部分,新城區段全力優化生態環境基礎建設,修復退化草原1.5萬畝,改造國土生態綠帶4.1萬畝,累計義務植樹125萬余株,建成敕勒川草原、雅瑪圖森林公園、哈拉沁生態公園等生態保護綠化工程項目,大青山前坡80%的土地實現了生態綠化。
呼和浩特市林草覆蓋率的提升以及環境質量的改善,使得生態系統自循環能力得以恢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環頸雉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馬鹿、紅隼、野兔、狐貍等許多久違的野生動物陸續回歸。越來越多野生動物的加入,是自然界對大青山最真實的認可。
在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石頭溝,置身在藍天白云下,一群麋鹿正在悠閑地散步覓食,鹿影綽綽、喜鵲鳴唱,一片鳥獸歡騰的景象。
麋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21年9月,來自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和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的27只麋鹿放歸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呼和浩特市白石頭溝。經過三年多的時間,它們已適應大青山的自然環境,目前麋鹿種群總數已經增加到52頭。
如今,麋鹿在大青山的山谷中繁衍生息,它們的存在不僅豐富了內蒙古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也成為大青山生態環境改善的生動見證。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