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近日,關于成渝航空樞紐發展的討論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此,我們鄭重聲明: 本文旨在客觀呈現事件背景,引發公眾對區域協同發展的理性思考與探討。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地域黑言論和行為,此類言論不僅損害地區形象,更擾亂成渝經濟圈的建設大局。
成渝雙城經濟圈作為國家戰略,其核心在于“協同”而非“對立”,我們呼吁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問題,避免地域攻擊,共同維護成渝地區的團結與穩定,同時,我們也期待相關部門能夠正視問題,加強溝通協作,推動成渝航空樞紐的健康發展,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新的活力。 讓我們攜手共進,為成渝經濟圈的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知乎熱榜上,這個話題已經引發55.4萬次瀏覽、數百條激烈交鋒——“如何看待民航西南管理局空管處長在重慶航空樞紐發展大會的發言?”這場本應聚焦“協同合作”的會議,卻因某位官員的“地域偏見”言論,演變成一場輿論風暴引發大量輿論關注。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此次事件的來龍去脈。
事件回顧:一場“砸場子”的會議發言
2025年4月9日,重慶召開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大會,正值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投用、新機場選址獲批的戰略窗口期,此次大會旨在匯聚各方智慧,且國際參與度較高,來自國內外樞紐機場、航空公司、研究機構、物流企業等領域的領導和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商高質量建設國際航空樞紐的策略,深入研討服務成渝雙城經濟圈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戰略路徑。
4月9日上午,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宣布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建成投用。
記者 蘇思 攝/視覺重慶
然而,西南空管局空管處處長楊鉞的發言與大會基調形成強烈沖突,他在大會上公開反對重慶開通歐美航線,稱應優先鞏固國內及東南亞航線,避免航空公司虧損運營。
這一言論一經發布后,直接在成渝圈炸開了鍋,有網友評論道:“此番言論挑戰重慶作為直轄市和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同時,他大談成都天府機場的“區位優勢”,暗示空管資源應向成都傾斜,并聲稱“要對得起四川人民”。
這種“拉踩”言論,在這種高級別的會議上出現,屬實令人匪夷所思!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如此高規格的會議上楊處長全程使用成都方言發言,推銷個人文章,甚至自曝與成都航空部門“每日超一小時密切聯絡”,這些行為被批評為“語言暴力”和“職權私用”,暴露其根深蒂固的“駐地思維”。
發言核心爭議:三大焦點引發輿論風暴
我們來回顧一下楊處長的發言。
1:“反對重慶盲目開通歐美航線”
楊處長公開質疑重慶開通歐美航線的必要性,認為應優先鞏固國內及東南亞航線,避免“航空公司虧本運營”,此言論被解讀為壓制重慶國際樞紐建設,忽視其作為直轄市和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
2:“天府機場區位優勢論”
與方言爭議他強調成都天府機場的地理優勢,并稱“要對得起四川人民”,暗示空管資源應向成都傾斜,此外,其全程使用成都方言發言,被批評為“語言暴力”,缺乏對重慶的尊重。
網友評論天府機場
3:“行為失范與權力私用質疑”
楊處長在發言中推銷個人文章,并自曝與成都航空部門“每日超一小時密切聯絡”,引發對職權私用的質疑。輿論認為,作為統籌川渝滇黔空管的核心官員,其行為可能破壞區域協同發展。
楊處長的發言表面上是對重慶航空戰略的質疑,但更深層反映的是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中資源分配與話語權的博弈,其“反對開通歐美航線”“天府機場優勢論”等觀點,本質是將地方利益凌駕于國家戰略之上。
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核心是“協同”,而非“零和競爭”,作為空管系統官員,本應推動資源優化配置,而非以行政手段強化地域壁壘。這種短視行為不僅損害重慶發展,也削弱了西南民航整體競爭力。
成都天府機場的定位,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但絕非以犧牲重慶為代價。成渝本可互補:重慶聚焦東南亞、南亞航線,成都側重歐洲、中東,形成“雙樞紐”格局,但某些官員的“傲慢與偏見”,卻讓協同淪為空談。
區域協同困局:雙城博弈背后的制度性障礙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楊局長2002年畢業于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交通運輸專業。
2002–2008年,先后在民航西南空管局塔臺管制室、進近管制室工作,歷任管制員、管制教員、主任管制員;
2008–2010年,任民航四川監管局空管處監察員;
2010–2015年,任職于民航西南局辦公室,先后擔任主任科員、副調研員;2015–2018年,任民航西南局黨委辦公室副主任;
2018年后,任民航西南局空管處副處長,后任處長。
這場看似偶然的"發言風波",實則暴露出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深層次矛盾。根據民航局《國際航空樞紐戰略規劃》,成渝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共同構成四大世界級機場群,要求兩地形成"差異競爭、協同發展"格局。然而現實運作中,空域資源分配機制仍沿襲傳統行政區劃思維。
有數據顯示,西南地區空域使用率僅為東部地區的63%,但成都天府機場已獲批時刻資源1320組/周,重慶江北機場僅獲980組/周。這種資源配置差異,與成渝兩地GDP差距(2023年成都2.21萬億vs重慶3.06萬億)形成倒掛。
更值得關注的是,西南空管局作為民航局直屬機構,其人員構成中川籍占比達80%,這種結構性失衡導致決策過程中難以完全擺脫駐地思維。
爭議背后,是改革的契機
制度破局:重塑空管治理新生態
民航局需以刀刃向內的決心,推動西南空管局從"屬地化管理"向"區域協同治理"轉型,構建成渝雙城聯合空管機制。重大決策應引入兩地政府代表、行業專家及公眾代表組成聯席委員會,實行"集體決策、權力制衡",徹底打破"駐地思維"主導的資源分配格局。
同時,建立跨區域空域、航線、航班時刻分配標準,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量化,比如根據航空公司國際競爭力、中轉貢獻度、航線網絡互補性等指標進行綜合評估,而非簡單按行政區劃切割資源。
另外,應完善公眾意見采納渠道,通過線上公示、聽證會等形式,讓決策過程透明化。在楊處長事件中,若其觀點事先經過公開討論,爭議或可消弭于無形,唯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方能讓區域協同戰略真正落地生根。
最后想說: 成渝雙城經濟圈不是“誰主沉浮”的戰場,而是“1+1>2”的試驗田。楊處長的言論,雖暴露問題,但也成為改革的契機,唯有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建立制度性協作框架,方能讓西南民航真正“飛起來”,畢竟,重慶的奮起與成都的轉型,本應是國家戰略的兩翼,而非互相掣肘的對手。
如何看待該局長的發言?
歡迎評論區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