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衛報》報道,當地時間4月13日,秘魯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在秘魯首都利馬因病去世,享年89歲。
略薩是拉美文學大爆炸的代表作家之一,隨著馬爾克斯和略薩的先后去世,拉美文學大爆炸時代也宣告落幕。
《衛報》在介紹略薩時稱,他的人生如自己的小說一般豐富多彩:曾競選過秘魯總統,但遺憾失敗;與另一位文學大師馬爾克斯長期不和;2010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略薩對中國文學界影響深遠,曾致信中國讀者說“中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非常強大的國家”,也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撰文稱“中國和俄羅斯將占據美國讓出的地位”。
略薩 資料圖。 《衛報》
拉美文學爆炸的最后一位主將
擁有秘魯和西班牙雙國籍的略薩是世界公認的拉美文學巨匠,代表作品有《城市與狗》《綠房子》《酒吧長談》等。他與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墨西哥作家富恩斯特、阿根廷作家科塔薩爾一起成為拉美文學爆炸時期的主將。
略薩的創作體裁廣泛,風格多變,并且熱衷于文字實驗,其作品深刻揭露拉美社會的暴力、腐敗與個體反抗。他寫過大量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過舞臺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等。
1936年3月28日,略薩出生在秘魯南部亞雷基帕省首府亞雷基帕市的一個中產家庭。略薩讀大學時參加秘魯共產黨組織的共產主義學習小組,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思想家的著作,還擔任過指導員,并短期加入秘魯共產黨。上世紀60年代,他也熱烈支持古巴革命。
1976年在墨西哥城,略薩毆打了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馬爾克斯,后來他嘲笑馬爾克斯是“卡斯特羅的妓女”。這場爭斗究竟是因為政治原因還是個人糾紛,仍然是個謎團,兩位作家一貫不愿公開討論此事。
1989年,略薩曾參與競選秘魯總統,并一度是聲望最高的候選人。與藤森一起進入第二輪角逐,最后敗給藤森,而藤森也已于去年9月去世。略薩在競選失敗后,應聘客座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并在那里完成了回憶錄《水中魚》,其中講述了他于1987年至1990年期間的政治活動。
略薩名作《酒吧長談》中譯本封面
曾致信中國讀者:“現在我知道了……”
略薩本人曾多次來到中國,對中國態度友好,洽談版權也頗為大度,其作品廣為中國讀者熟知。有評論說,在莫言、格非、蘇童、余華等一大批先鋒作家的身上,都能看到略薩的影子。
2011年6月略薩到訪中國,9天的中國行中有一站是在上海,他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上海戲劇學院,作了公開演講和作品朗誦。
關于此次中國行,略薩曾經寫信致中國讀者:“我從來沒想到我寫的故事能到達如此遙遠的地方,亦即從我兒時起似乎就構成我夢境中一部分的國家,也是我心目中非現實景物組成部分的國家,就如同我在歷險故事中讀到的那許多奇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國家一樣。現在我知道了,中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非常強大的國家。在她的眾多人口中,有一些讀者與我共同分享在我的小說中創作的那個神奇的世界,這對我花費了那么多時間、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寫的故事和長篇小說,是一種莫大的補償。”
和略薩有過對話的中國作家葉兆言稱,自己“上臺后大腦就一直處于空白狀態”,說自己把準備好的提問和發言遺失在了來上海的火車上。葉兆言后來撰文,“拉美文學的爆炸,影響了世界。我們是被影響的一部分,我們是被炸,心甘情愿地被狂轟濫炸,因為這個,我們應該表示感激之情。”
2018年1月,略薩在西班牙《國家報》發文向當時首次擔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開炮,稱特朗普的推特都是“病毒”,完全“不讀書”,給白宮帶去混亂。
略薩將美國稱為“可憐的國家”,并表示,“后果可想而知:中國和俄羅斯將占據美國讓出的地位,在第三世界國家和部分東歐國家獲得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也許這一過程無法阻止。”
(綜合自英國《衛報》、新民晚報、界面新聞、澎湃新聞等)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