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縣城區一中 馮臣茹
摘要:紅色文化凝聚著中國革命歷史的精華,蘊藏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與集體主義價值理念,在中學生道德品質的培育塑造進程中有著重要作用。本研究深入剖析紅色文化在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情懷養成、革命精神傳承延續等層面發揮的主要作用,系統探討紅色文化借助多元化教育形式融入中學情懷體系的可行方式,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為新時代背景下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設做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紅色文化;中學生;道德品質;德育;愛國主義
一、引言
在全球化與信息化深度交融的時代背景下,青少年成長的文化生態越來越復雜多元。一方面,西方文化借助各類傳播媒介廣泛滲透,部分青少年受其影響,盲目崇尚西方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對本國歷史文化的認知流于表面,歷史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嚴重缺失;另一方面,多元思想相互碰撞,使得青少年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極易陷入迷茫與困惑,出現價值取向模糊等問題。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開放實踐中積淀而成的先進文化,承載著無數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與堅定信仰,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所蘊含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集體至上等核心價值觀念,恰似一座明亮的燈塔,能夠為青少年驅散思想上的迷霧。將紅色文化深度融入中學生德育工作,有助于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強化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成長為勇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紅色文化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浸潤作用
(一) 堅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根基
紅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信仰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為內核,許多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都是鮮活的教材。例如舉世聞名的長征,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與敵人圍追堵截的艱難困境下,紅軍戰士憑借著對革命理想的執著堅守,完成了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又如無數抗日英雄,在民族危亡時刻,舍生忘死、浴血奮戰,只為實現民族獨立與解放。這些故事能夠點燃中學生內心對崇高理想的追求之火,有效糾正部分青少年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而產生的 “功利化” 思想傾向,讓他們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從而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認同,為他們未來發展筑牢堅實的精神根基。
(二)培育愛國主義情懷與集體主義精神
紅色文化通過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如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等生動案例,為中學生清晰呈現出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深刻邏輯。在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御外敵,無數仁人志士舍小家為大家,彰顯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集體主義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齊心協力、團結奮斗,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通過對這些歷史事件的學習,中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個人在國家發展中的角色與責任,積極培養團隊合作意識,主動關心集體利益,自覺抵制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的侵蝕,將個人的成長融入到國家和集體的發展之中。
(三)傳承艱苦奮斗與創新精神
紅色文化中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敢為人先、勇于創新” 的精神內涵,對中學生克服學業與生活中的困難具有強大的激勵作用。回顧革命前輩的奮斗歷程,無論是在物資匱乏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一窮二白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他們都秉持著艱苦奮斗的精神,不畏艱難險阻,憑借頑強的意志和智慧攻克重重難關。這種精神能夠引導中學生在面對學習上的難題和生活中的挫折時,不輕易言棄,培養堅韌不拔的品格。同時,革命先輩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如在革命根據地建設中創新土地政策、在軍事戰略戰術上靈活應變等,這些都為中學生樹立了創新的榜樣,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鼓勵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勇于突破常規,積極探索新方法、新思路。
(四) 塑造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
紅色文化中涌現出的雷鋒、焦裕祿等英雄模范人物,以其無私奉獻、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高尚品質,為中學生樹立了光輝的道德榜樣。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點滴小事做起,將幫助他人視為自己的快樂;焦裕祿為改變蘭考縣的貧困面貌,不顧身患重病,深入基層、真抓實干,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中學生在學習這些英雄事跡的過程中,能夠將英雄們的優秀品質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追求,在日常生活和校園學習中自覺遵守道德規范,減少諸如不誠信、自私自利等失范行為,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和行為準則。
三、紅色文化浸潤中學生德育的實踐路徑
(一)構建多元化教育形式
課堂是中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應將紅色文化巧妙融入語文、歷史、思想政治等學科教學之中。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講解紅色經典文學作品,如《山地回憶》《老山界》《沁園春·雪》《誰是最可愛的人》等,引導學生體會作品中蘊含的革命情懷與精神力量;在歷史課堂上,運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深入剖析重大歷史事件背后的紅色文化內涵;在思想政治課中,結合理論知識,對紅色文化所體現的價值觀進行系統闡述,增強學生的理解與認同。同時,通過情景模擬,讓學生扮演革命歷史人物,親身體驗歷史情境,提升學習的互動性與參與度。
組織中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紅色教育基地,讓他們親身感受歷史的厚重與紅色文化的魅力。在參觀過程中,安排專業講解員進行詳細講解,配合實物展示、圖片展覽、多媒體演示等手段,為學生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使他們獲得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例如,參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斗爭歷程,深刻體會革命先輩們艱苦奮斗的精神。
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通過制作生動有趣的短視頻等紅色文化學習軟件等方式,再現歷史場景,吸引青少年主動參與學習。短視頻以其簡潔明快、形式多樣的特點,能夠快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如制作介紹革命英雄事跡的短視頻,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廣泛傳播,方便學生隨時隨地觀看學習;VR技術則能夠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讓他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參與到歷史事件之中,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與實效性。
(二)建立長效評估與激勵機制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采用問卷調查、行為觀察、小組評價等多種方式,全面評估紅色文化教育對中學生道德品質提升的實際效果。問卷調查可以定期開展,了解學生對紅色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對紅色文化精神的理解與認同情況;行為觀察則注重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看他們是否將紅色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對在紅色文化學習與實踐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或班級,通過頒發榮譽證書、進行公開表彰等方式給予激勵,在校園內營造積極學習紅色文化的良好氛圍,形成正向激勵機制,促進紅色文化教育的持續深入開展。
(三)家校社協同育人
學校應積極聯合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主題活動,如舉辦 “紅色故事會”,邀請老革命家、烈士后代等講述真實的革命故事,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組織紅色文藝演出,鼓勵學生參與編排和表演紅色題材的節目,加深他們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感悟。同時,鼓勵家長參與親子紅色研學活動,利用節假日帶領孩子參觀本地的紅色文化景點,在家庭中營造傳承紅色文化的氛圍。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緊密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網絡,凝聚教育合力,共同推動紅色文化在中學生德育中的有效浸潤。
四、挑戰與對策
在紅色文化融入中學生德育的實踐過程中,部分學校存在教育形式化的問題。一些學校僅僅將紅色文化教育作為一項任務來完成,缺乏對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深入思考與精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地照本宣科,講解紅色文化知識,缺乏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導致教育內容陳舊、枯燥,難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無法真正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為應對這些挑戰,首先要創新教育內容。在保留經典革命歷史素材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社會的發展變化和英雄事跡,使紅色文化教育更具時代感和現實意義。例如,在講述革命先輩艱苦奮斗精神時,可以引入當代科學家在科研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難、勇攀科技高峰的事跡,讓學生明白艱苦奮斗精神在不同時代都具有重要價值。其次,豐富教育形式,采用辯論賽、戲劇表演、紅色文化主題演講比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育活動。辯論賽能夠激發學生深入思考紅色文化內涵,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戲劇表演則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親身體驗歷史人物的情感與信念,增強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感悟;紅色文化主題演講比賽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收集資料,將紅色文化與自身的感悟相結合,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使紅色文化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五、結論
紅色文化作為中學生德育的珍貴資源,獨特的精神內核猶如一道堅固的防線,能夠有效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蝕,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與價值,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和實踐路徑,不斷創新教育內容與方法,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建設,能夠更好地將紅色文化融入中學德育體系。未來,還需進一步深化對紅色文化與現代教育技術深度融合的研究與實踐,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豐富紅色文化教育的載體和手段,構建更具時代特色、更符合中學生認知特點和成長需求的德育體系,使他們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編輯:李海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