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即是《易》。
初釋:良知就如《易》的法則常常變遷不止,在六個爻之間流動,或變在上,或變在下,陰變為陽,陽變為陰,沒有一定的模式,不可拘泥,只有順應它的變化才能恰當應用。
壺天山人詮釋:首先我們要看一下這個《易》的幾層法則。第一是不易,它有不變的這種規律;第二是變易,自然中間它隨處都在變化;第三是簡易,大道至簡至易。從這三個《易》方面來看的話,其實良知是涵蓋了整個三個易的全體大用。良知本身他知善知惡,它本為萬物之根本,它也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所以它就是變易;它是為良知,是為天地之大本,是為儒家正法眼藏,所以它是不易;而他在提煉的整個過程中間,僅僅只有三個字“致良知”,便道出了儒家正法眼藏,這就是簡易。所以它是符《易》的全體大用的。
應用:我經常講良知就是修行人的直覺。其實作為一個所謂的修行人而言,他對某一件事情不會有主觀的判斷,也不會站在左,也不會站在右,他也不會站在中,它是一個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過程。就正因為他無所住,那么在某一個點上,他突然內心有所動,這個時候就所動之處,不論是他選左,選右,選中,你們不要懷疑,馬上去做,那當真就叫起心動念,必有應驗。您不妨一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